转自:南湖晚报
驱动医疗技术革新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事实上,比牙疼“更要命”的还有三叉神经痛、癌症晚期疼痛等。疼痛,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实则像是一把无形的枷锁,束缚着生活,使人变得焦虑、抑郁。
据嘉兴市第二医院院长陈刚介绍,目前,药物治疗依旧是缓解疼痛的主要方法,然而药物不良反应阻碍了疗效的发挥,因此,寻求其他有效治疗手段,已经成为疼痛治疗的研究热点。
“现在,我们也有神经损毁缓解疼痛的治疗手段,但是这样一来,病患不单没有了疼痛,冷热感知等其他感觉也一并没有了……”陈刚说,正是基于临床上对疼痛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2023年起,嘉兴二院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启动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治疗难治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研究,并获批浙江省科技厅“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这也是嘉兴市卫生健康系统实现省科技厅“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零的突破。
据了解,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是人体固有免疫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其可以在不受抗原致敏的情况下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在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发生发展和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科研工作的开展都不容易,这个项目从备案起就困难重重,但我们认准了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陈刚介绍,目前,二院已完成自然杀伤细胞改造优化等基础科学研究,马上就会启动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可以这样通俗地理解,今后,我们可以把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提取出来,让它变得更强大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这样它就能帮助患者增强免疫、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等。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免疫效应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在细胞疗法中的应用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重视。”
解决复杂医疗难题
当前,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高位。生活中,大家往往“谈肿瘤色变”,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得了恶性肿瘤似乎就意味着“肯定治不好、只能等死”。如何更好地提高恶性肿瘤这一重大疾病的诊疗水平?近年来,嘉兴二院结合嘉兴市肿瘤流行病学调研情况,筹划建立完善的胃癌、肠癌、胰腺癌、肝癌/胆囊癌及肉瘤等恶性肿瘤患者来源类器官生物样本库,并基于此开展药物敏感性检测及相关研究。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帮助患者得到更精准的肿瘤治疗方案。”陈刚介绍,在二院,通过类器官实验,医生取到患者在手术或穿刺中的一小部分肿瘤组织后,通过1至2周就能得出10至20种肿瘤治疗方案,其中效果最好的方案便能应用到患者下一步治疗中,“这就避免了在患者身上一次次试验,而这样的试验患者身体吃不消,费用也高。”
据了解,从2024年10月至今,嘉兴二院已成功构建包括胃癌、肠癌、肺癌、肝癌、胰腺癌、胆囊癌、乳腺癌等各类癌种的100余例类器官模型并入库,通过药敏反应指导临床医生精准治疗肿瘤,获益40多人次。
数据显示,仅以素有“癌中之王”之称的胰腺癌来看,目前,嘉兴二院对其晚期转化成功率已经达到35%,通过降期、手术,该症的中晚期患者生存率在23.5个月,这已经接近我国头部医疗机构的治疗效果。
培养构建新型人才
“研究型医院”从“研究型科室”开始,在嘉兴二院心血管内科,许建江主任深谙要突破传统“医生—研究者”分离模式,培养构建新型人才。“在我们科室,医生不但要带着头脑看病,还要做与临床深度接近的科学研究,甚至我们有专职的实验人员……”
众所周知,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坏死是不可逆的,但是心血管内科团队却一直在“死磕”这个领域,许建江说:“心梗之后,是有一个细胞缺血再到细胞死亡的过程,我们要做的研究就是怎样让缺血的细胞可以挽回,或者让细胞缺血到细胞死亡的过程慢点再慢点。”
许建江坚信“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并且,当这些人才合作起来专注一个领域扎根深挖,那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在我们团队,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大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反馈到临床上就一定会无往不利。”
刚刚过去的2024年,嘉兴二院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均来自心血管内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