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四处借钱凑了100万,买下了3000多平米的明清老宅。为了能住进这个宅子,耿保国花了数十年进行修缮,只是没想到的是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搭进去了。那么如今26年过去了,这间明清老宅又变成什么样了?价值又达到了多少?
《乔家大院》把晋商的生活变迁搬上了电视,也让山西大院套小院的建筑民俗展现了出来,在山西大大小小的民间建筑有上千座,其中最大、最古老的却不是乔家大院,而是耿保国的院子。
耿保国的院子是倾家荡产从拍卖会上买回来,人人都夸耿保国会投资,如今像乔家大院的这样的历史建筑成为旅游热门,大家都觉得耿保国会赚回本。
然而这中间数十年,耿保国孤注一掷的维护和修缮,并不是为了赚钱,他守着这座占地3000平米的院子,是为了给家人和世界留下一点儿东西,一些可以流传千年的东西。
耿保国做的是俗称手艺人的工作,敬重他的人称他做漆器民俗工艺大师,这是门代代传承下来的手艺。
在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耿保国已经坚持了几十年,漆器艺术和绘画是耿保国的专业,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器物,与现代绘画技术与工艺技术的碰撞,丰富了耿保国的生活,这项工作给耿保国带来自豪感,但是并没有给他优渥的生活。
他的工作需要经常考察民俗文化,家里人也跟着他跑来跑去,他们光是在山西平遥,就前前后后搬了11次家。
“儿子们小时候老问我,什么时候能住上安稳的房子。”耿保国心里也有安家的愿望,他的漆艺工作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房子。
平遥有很多历史文化建筑,耿保国经常带着儿子们去考察,那些破败的建筑里,曾经也有辉煌的艺术,每次耿保国看着那些残缺的院子,心里都会空落落的。
后来有些院子在社会上被拍卖,耿保国也动了心思,他一直想有一个做漆艺的工厂,占地巨大的大院既能给他灵感,又能让他有充分的创作空间。
然而买房子的钱却让耿保国犯了愁,这些年他的漆艺在全国都有名,也卖出了不少值钱的作品,然而对于买古建筑来说还是差上许多。
家里人都觉得花这么钱买这么多破房子不值当,地方是宽敞,可是到处破破烂烂的,修缮还要花上不少钱呢。
“这房子有文化价值,适合我搞漆艺创作,地方也大,到时候孩子们成家,一人都能有独立的空间,维护古建筑也是好事一桩,我也能给父母辈做一件长脸的大事。”
耿保国的热情打动了家人,家里人看他在漆艺上琢磨了一辈子,将来还要继续琢磨下去,他们也只有支持。
耿保国选中的这间院子,是最大最古老的一间,往上得追溯到400多年前了,住在这里的是一家票号的掌柜。
买房子的钱有从银行贷款的,又向亲朋好友打欠条借的,拼拼凑凑终于将院子买了下来。旁人都笑话他是痴人说梦。
一百多万元在平遥什么样的好房子买不着,偏偏守着破屋烂宇当宝贝。耿保国心里有自己的成算,房子虽然破破烂烂,但他恰好是修修补补的好手。
这座层层叠叠的大院,成为了耿保国的另一项事业,他在里面办起了自己的漆艺工作室,还有了专门制作漆器的工厂。
最重要的是,耿保国着手把大院一点一滴修缮了起来,他们刚搬进来的时候,这里的门梁都因为年久失修不成模样。
耿保国带着儿子们一起,从古籍里扒拉出古代晋商建筑的设计图,复原了大院的最初设计图,然后一点一点将图纸上的画面,恢复成平遥古城的建筑。
这项大工程走走停停,耿保国一边用自己的漆器艺术赚钱,一边把钱补贴到修缮古建筑上面,就这样坚持了数十年。
大院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孩子们也逐渐长大,跟随耿保国的步伐成长为优秀漆艺大师,他们并没有因为这座价值不菲的大院一夜暴富,但是这里的古色古香的生活却悠然自得。
耿保国还在继续坚持,他想要让这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地方,将他的漆艺和绘画,还有古建筑等艺术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古代建筑和民俗文化的工作中。
参考资料:120万买来的平遥第一大院隐士般地活着2018年07月08日界面新闻收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