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
在成都,一场乡村振兴的宏伟变革如画卷般绚丽铺展。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成都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全力繁荣乡村文化,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矢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成都致力于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顺应人口变化趋向,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机融合。通过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积极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展,切实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天府粮仓温江稻菜现代农业园区实景。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规划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曾经,这样的田园诗意在成都乡村虽有迹可循,但也面临诸多困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占主导,产业单一、效益低下,农民增收乏力;基础设施薄弱,道路泥泞、水电不畅,公共服务难以满足村民需求;乡村风貌杂乱,农房破旧、环境脏乱,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不足。然而,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成都乡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转变。
在规划引领提升行动中,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成为乡村发展的“导航仪”。成都市通过全面深入了解乡村,以片区为单元,细致调研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土地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作为成都东出的第一站,该行政区也是成渝古驿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在东安街道驿马河公园的规划中,规划团队挖掘出当地古驿站文化和独特的丘陵地貌资源,浓缩提炼古驿历史文化精粹,营造古驿道上七十二铺主题客栈场景、非遗曲艺场景、巴蜀非遗美食场景、文化商业街区场景、驿文化光影秀场景、休闲场景,依此布局生态农业与乡村文旅产业,打造出特色乡村发展路径。
龙泉驿区美丽乡村展新颜。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据了解,成都市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中,坚持先策划后规划、不设计不建设,结合优化完善以片区为单元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截至2023年6月底,成都市村级片区规划按需应编尽编,“多规合一”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农业现代化专项规划紧密衔接,乡村建设依规有序推进,乡村规划师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价值,让乡村在发展中保留特色与韵味。
产业生态协同,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让乡村焕发生机。场镇更新改造如火如荼,重点中心镇培育与县域副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为乡村经济发展筑牢根基。建制村公路改造成绩斐然,一条条平坦宽阔的乡村公路蜿蜒伸展,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致富纽带。在某山区村,曾经狭窄崎岖的山路变身双车道旅游公路,农产品运输畅通无阻,乡村旅游客车往来频繁,带动农家乐、民宿蓬勃发展。“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覆盖,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深入发展,“金通工程”样板县不断涌现。物流配送体系日益完善,“交商邮”融合发展,村级邮政快递站点实现全覆盖,村民网购与农产品外销双向提速。水利、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改造、农网升级、天然气“村村通”工程等有序实施,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停车场、充换电站布局合理,为乡村产业腾飞插上翅膀。
乡村风貌塑形行动重塑乡村颜值。农村功能风貌提升聚焦交通沿线,农房特色风貌改造与景观设施建设协同推进。两万栋农房旧貌换新颜,川西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彰显蜀风雅韵。17条美丽乡村特色风貌重点线路成为乡村亮丽风景线,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现代宜居农房建设规范有序,农房标准图集、“带图审批”保障农房质量与特色。乡村景观绿化、水岸绿道环绕村庄,都市田园、林盘景区、郊野公园错落有致,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美丽庭院评选激发村民环保热情,建筑工匠队伍不断壮大,自建房安全整治守护村民居住安全,乡村成为诗意栖居之所。
彭州市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已成为度假胜地。 王一霖摄
生态环境净美行动守护乡村绿水青山。田长制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红线严守,遏制“非农化”、管控“非粮化”成效显著。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深化,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治理加强,黑臭水体清零,库塘渠水质达标,水美乡村灵动秀美。长江十年禁渔成果巩固,渔业生态稳定。森林生态持续优化,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退化林修复、森林质量提升,森林覆盖率迈向41%。面源污染治理有力,化肥农药减量、畜禽粪污与秸秆综合利用、耕地安全利用水平提升,减排固碳行动倡导绿色生活,新能源在乡村推广应用,乡村生态经济良性发展。
业态融合提质行动激发乡村产业活力。现代都市农业建圈强链,“天府粮仓”成都片区高标准建设,农业产业集群与园区蓬勃发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集群、强镇不断涌现。县域商业体系日臻完善,镇商贸中心、村级商店功能齐全,冷链仓储、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畅销,线上交易额突破千亿。农商文旅体康深度融合,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如繁星闪烁,乡村石窟文化公园绽放新姿,500余个乡村消费新场景魅力四溢。集体经济强村培育成效显著,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成常态,百个千万级收入村脱颖而出。农村营商环境优化,农业职业经理人活跃乡村,闲置资源变身创业创新热土,农事节庆、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乡村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蒲江铜鼓村猕猴桃产业基地。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人文福祉增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为乡村发展赋能。农村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加速,5G信号覆盖镇街,智慧设施广泛应用,数字农业创新基地与冷链物流港建设有序。供销合作“数字供富”体系探索前行,农村集体经济等数字化管理高效便捷,乡村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传承。气象、水文等数据预警机制健全,应急广播与“雪亮工程”守护乡村安全,大邑县、新津区、蒲江县等试点成果丰硕,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筑牢根基。
文明乡风培育行动润泽乡村精神家园。文明村镇、家庭创建与道德模范选树弘扬正能量,县级文明镇占比达75%。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功能完备,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成风化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传统村落、建筑重焕生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传承文化血脉。移风易俗综合整治成效显著,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有效遏制,殡葬设施完善,文明新风吹遍乡村。
健康生活共享行动筑牢乡村健康防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县域医共体紧密协作,医疗卫生次中心高效服务,镇村医疗空白点消除,“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守护村民健康。“优质服务基层行”深入开展,医疗救援设施完备,传染病防控有力,生命急救圈保障安全。电子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普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生活,体育健身工程实现镇村全覆盖,乡村活力四射。
简阳市前锋村实景。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全龄友好关爱行动温暖乡村人心。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家门口的好学校”增多,乡村小规模与寄宿制学校提升,优质学校领办覆盖率扩大,乡村教师工作室助力师资成长。全民参保计划扎实推进,养老服务网络完善,特困人员供养、社会养老、托育服务、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协同发展,困难群体帮扶精准高效,社会救助兜底有力,乡村成为全龄友好家园。
治理效能提升行动夯实乡村治理基石。县乡村干部走访制度落实,基层党组织坚强引领,联合党委与企业组建激发乡村活力,优秀支书不断涌现,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有力。“微网实格”治理精细高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模式创新推广,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弘扬文明风尚,省级及以上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达127个,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在这场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无数奋斗者的身影熠熠生辉。规划师小李,常年奔波于乡村小道,与村民促膝长谈,只为绘制出贴合乡村实际的规划蓝图;村支书老张,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四处奔波找技术、引资金,让村庄旧貌换新颜;返乡创业青年小王,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带动乡亲增收致富。他们是成都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推动者,用智慧与汗水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赞歌。
大邑智慧田园备受游客热捧。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成都乡村振兴成果斐然。先行村与重点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推进,乡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未来,成都将继续深化行动计划,向着更高目标奋勇前行,让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更加绚丽多彩,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中国西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持续走在前列,引领乡村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通讯员:泽轩)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