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科领域似乎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调整与撤销潮。张雪峰的观点似乎一语成谶,不仅中国的文科生面临就业难题,全球文科生的处境也愈发艰难。

哈佛大学取消不少文科类专业的消息,如同投石入湖,激起层层涟漪。“文科已死”的词条迅速登上推特热搜,这场“文科大逃杀”正席卷全球,甚至演变成了一种黑色幽默。美媒数据显示,每关闭一个文科专业,相关教育集团的股价便应声上涨2.3%,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文科专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2024年秋季开学,哈佛大学取消了分属20多个系的近30门课程,其中绝大部分为文科类专业。这并非孤例,早在一年前,哈佛就已开始计划对小语种课程进行合并。而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大学,在2023年9月关闭了占其总专业数8%的28个专业,并辞退了143名教职员工。同年早些时候,该校还取消了10个专业,其中大部分是文科专业,并取消了英语与人文科学硕士学位。

英国肯特大学也于2024年3月宣布逐步淘汰6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包括艺术史、人类学、新闻学等文科专业。在我国,各大高校同样在2024年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专业调整,西北大学、中科大撤销了部分文科类专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撤销了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四川大学更是一口气撤销了31个专业。据统计,2024年我国各大高校被撤销的专业布点总数高达1670个,是10年前的25倍。


文科专业的调整与撤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一方面,文科类专业因不具备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办学经费上往往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多年前为缓解就业压力而采取的扩招策略,使得文科专业数量激增,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再加上企业在招聘中更倾向于理工科毕业生,文科生的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然而,理科类专业的现状却走势良好。在我国,仅人工智能方向的理科类专业增设数量就超过100个,过去6年中暴增了15倍。这种差距的扩大,无疑加剧了文科生的焦虑。

面对全球文科倒闭潮,文科生的价值降低似乎已成不争的事实。但人类社会离不开对人文素养的需求,文科知识的力量不容小觑。对于已经踏入文科类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而言,转变就业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文科生需要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能力。单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已无法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拥有复合能力的人才更受青睐。许多高校已经开始规划和构建全新的文科专业,如南开大学的“新文科”专业、山东大学的跨学科融合领域等,旨在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现实中,也不乏文科生通过跨界实现价值的先例。比如,一位广告学专业的毕业生,通过自学统计学、SQL语言等课程,成功转型为数据分析师,并最终进入游戏设计领域,年薪高达60万。这充分证明,文科生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文科素养与思维优势,并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实用技能相结合,同样能在职场中绽放光彩。

当哈佛大学关闭古典学系的消息传来,我们不禁要问:文科的出路在哪里?在ChatGPT写出十四行诗的年代,人文学科的价值标尺已被数字化浪潮重新校准。但人文的火种从未熄灭,它是商业领袖穿越周期的指南针,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操作系统。

或许,那些被裁撤的文科课程,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体面地迎接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文科,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出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发掘和利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