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融媒体中心

文/毕研华 图/杨忠奎



电影院作为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本应是大家享受视听盛宴的地方。然而,总有一些人将其当成了可以肆意妄为的私人空间。近日,两则发生在电影院里的不文明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乌鲁木齐某影城一老人在长达近两小时的观影过程中不停地说话、解说电影甚至念台词,完全不顾及他人的观影体验,当被提醒后不仅没有收敛,反而辱骂他人、泼洒奶茶。而安徽蚌埠的男子,仅仅因为觉得前排观影效果不好就和母亲强行霸座,面对他人合理的让座要求不仅不让,态度还十分恶劣,最终导致电影无法正常播放,使380多名观众的观影计划泡汤。

看似孤立的个体冲突,实则暴露出一个普遍的社会症结:在公共空间里,总有人将个人便利凌驾于群体规则之上,把电影院当作自家客厅,肆意践踏公共生活的隐形边界。这种越界行为不仅破坏了他人的观影体验,更折射出部分人公德意识的滑坡。

这些不文明行为的根源在于当事人缺乏边界感和公德心。他们只图自己一时方便或满足,却不顾忌他人的权利和感受。边界感是个人素养的体现,它明确了自己行为的界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公德心则是社会和谐运转的基础,它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尊重他人权益。在电影院里,类似缺乏边界感的行为还有很多,有人旁若无人地大声打电话,谈着家长里短、生意往来;有人频繁使用手机,屏幕亮光在黑暗中尤为刺眼;还有人不断走来走去……这些行为看似微小,却如“蚁穴”,一点点侵蚀着公共文明的“堤坝”。

韩国影院将带儿童家庭与普通观众分区,日本影院在映前播放详尽礼仪指南,这些制度化探索值得借鉴。但规则的刚性约束终究是治标之策,真正的文明进阶必须唤醒每个人的道德自觉。影院是公共场所,不是自家的客厅,当我们买票走进影院时,购买的不仅是座椅上的物理空间,更是与他人共享的精神空间,真正的观影礼仪,不只是对一部电影的尊重,更是对他人的温柔以待。手机的亮度调低、交流的轻声耳语、礼貌的让座协商,这些细微的克制与体贴,才是文明社会最动人的底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