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中璃月的往事通过精妙的顾绣技法在绣面上逐渐鲜活起来,无数细密丝线勾勒出归终仙逝后歌尘浪市落寞的身影;璃月山川的风光浓缩为一幅内画,画师将手工制作的“勾笔”探入小瓶,一笔一画还原绝云间、琥牢山、奥藏山的壮美景色;象征凝光财力与地位的群玉阁,由金银细工匠人炉火纯青的指尖功夫再现,黄金历经浇铸、打磨、錾刻等工序被赋予灵魂,每一处细节都尽显奢华精致,散发着惊叹光芒……


这些《原神》场景与非遗技法的美妙碰撞均来自于《流光拾遗之旅》系列纪录片。该片旨在向全球玩家展示非遗的由来和制作过程,目前已涵盖木版年画、内画、龙泉青瓷、顾绣、麦秆画、蛋雕以及金银细工这七项别具魅力的技艺。


非遗“出海”,解锁全球传播新成绩

目前,《流光拾遗之旅》系列纪录片已制作15种语言字幕,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及视频平台发布,全网播放量近4000万次,其中海外社交平台X(原Twitter)的总阅读量超过1400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龙泉青瓷”篇目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并通过其官方平台推荐与转发。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展示了《流光拾遗之旅》的全球影响力,也证明了游戏IP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潜力。


游戏作为内容的载体,其蕴含的文化,既是创作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归宿。娱乐性是游戏最核心的竞争力和走进大众市场的敲门砖,但一个好的游戏能够发挥的能量不会局限于娱乐。米哈游通过《原神》和《流光拾遗之旅》,让全球玩家有机会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米哈游也因此在上海市互联网联合会发起的“2024年度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案例。

创新组合,由浅入深助力文化“破圈”

《流光拾遗之旅》系列纪录片的创作初衷源于米哈游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原神》从创作之初就在游戏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2024年春节期间,《原神》推出“海灯节”主题活动,融入剪纸、皮影戏、鲤鱼灯等非遗技艺,让全球玩家在游戏中体验到了中国春节的文化氛围。而玩家因游戏而生的、日益浓厚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让米哈游尝试在游戏之外寻找更多文化传播切入点。


与游戏中的互动不同,纪录片能够详细地呈现非遗技艺的制作流程,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非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匠人们的精神追求。在《流光拾遗之旅》中,观众得以领略到非遗传承人如何运用针线、蛋壳、麦秆等材料,将《原神》中的场景和角色栩栩如生地还原出来。同时,《流光拾遗之旅》制作了15种语言字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都能理解并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这一游戏IP 与纪录片的融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润物细无声”的全新道路。《原神》游戏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广泛的全球影响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它将非遗元素巧妙地融入游戏场景与剧情中,让玩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而纪录片则为非遗文化提供了更直观、更深入的展示窗口,进一步普及非遗技艺的精妙之处。

肩负使命,游戏与文化双向奔赴

可见在数字化时代,游戏产业不仅是娱乐的提供者,更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传统文化为游戏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如今游戏也用其全球影响力反哺传统文化。除了玩家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外,《流光拾遗之旅》也正在产生实际的社会影响力。米哈游告诉我们,有一位玩家在观看了关于木版年画的纪录片后深受触动,特意前往杨家埠拜师学艺,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非遗技艺学习之旅。


作为一家以“技术宅拯救世界”为使命的科技型文创企业,米哈游始终将文化传播视为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并深入人心,成为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米哈游通过其热门游戏《原神》及其衍生纪录片《流光拾遗之旅》,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方式闪耀在世界舞台,展现出游戏产业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