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 廖保平



▲涉事企业资料图。图/涉事企业宣传片截图

据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媒体报道,近日,网络流传湖北武汉一环保公司内部《处罚通报》,其中提及,员工围绕“年终大会董事长总结讲话”写800至1000字的心得体会,超出或字数不足的员工,按照5元/字的标准处罚。

员工因提交的心得体会字数不足或超出规定范围,需按每字5元缴纳罚款,这场看似荒诞的"字数管理",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部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仍在沿袭前工业时代的机械管控思维。

企业将员工心得体会框定在800-1000字的精确区间,实则是用工业流水线的标准化思维丈量人类思想。这种"文字计件制"的管理方式,将本应充满个性色彩的思想交流异化为可量化的生产指标。某互联网公司曾要求程序员每日提交代码行数报告,最终导致员工用无效代码充数的荒诞结局,与此次事件如出一辙。

在机械主义的管控思维下,员工被迫在"注水"与"阉割"间艰难抉择。某高校教师曾披露,学校要求教案必须精确到分钟,导致教师将"学生思考3分钟"这样的机械安排写入教案。这种对思想活动的格式化要求,正在制造大量徒具形式的思想僵尸。

当思想表达沦为数字游戏,企业收获的只是工整的文档与空洞的灵魂。某金融机构强制员工每日撰写工作日志,最终演变为互相抄袭的模板作文,管理者收获的只是虚假的整齐划一,失去的却是真正的思想火花。

该事件暴露的"按字计价"式管理,本质上是对劳动法的粗暴践踏。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规定,企业罚款不得超过劳动者月工资的20%,且需经过民主程序。这种将思想表达货币化的操作,已逾越合法管理的边界,将劳动关系异化为文字买卖。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企业文化基因的变异。某知名科技公司曾将OKR考核异化为"目标字数竞赛",员工比拼的是PPT页数而非创新质量。当企业将管理简化为数字游戏,实质上暴露了管理者能力的贫乏与价值判断的迷失。

这种管控模式必然催生双输局面。某制造业巨头推行"千字日报"制度后,员工满意度下降27%,而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反馈反而减少43%。在虚假繁荣的报表背后,是企业生命力的持续流失。

破局之道在于重拾管理的人本内核。微软取消员工排名制度后,团队协作效率提升40%;谷歌允许工程师将20%工作时间用于自主项目,催生了Gmail等创新产品。这些成功案例证明,释放员工创造力远比控制思想更能创造价值。

企业需要建立弹性化的评价体系。某咨询公司采用"关键洞见考核法",员工只需提交三个最有价值的思考点,反而收获了更高质量的思想成果。这种去形式化的管理转型,正在重新定义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关系。

当管理回归本质,企业将收获超乎想象的组织活力。海尔推行"人单合一"模式,将6万员工转变为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在释放个体创造力的同时实现了年均35%的业绩增长。这昭示着:唯有尊重思想自由,才能激活真正的组织生命力。

站在数字化转型的十字路口,企业管理者亟需认识到:思想的价值从来不在字数多少,而在创造力的有无。当机器学习的参数数量突破万亿大关时,人类管理的智慧恰恰在于懂得何时停止计数。解开形式主义的枷锁,让思想回归本真,这或许才是现代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真正密钥。毕竟,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能够点石成金的,从来不是精确到字的管控,而是自由绽放的思想火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