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动画电影哪吒2》票房已经逼近100亿元。

根据预测,最终总票房有望突破140亿元,可能一举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



2025年春节,很多影院把黄金档期排给《哪吒2》,有一些影院甚至在一天之内排近100场。

身边有好几个朋友都二刷,甚至三刷。

曾经,在我们的印象里,动画片就是给小孩子看的。

现在,成年人怎么也爱上了看动画片?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中国动画产业艰苦奋斗的故事。



当我们讨论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动画片,其实说的是另一个问题:中国的成年人为什么最近才开始看动画片。

因为其实中国的动画电影起步非常早,美国迪士尼1937年上映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中国在1941年就上映了《铁扇公主》。



日本动漫大师的手冢治虫就是《铁扇公主》的影迷,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

而日本另一位动画大师宫崎骏更喜欢《大闹天宫》,认为中国动画是他的老师,‌很多作品如《龙猫》《千与千寻》中都有《大闹天宫》的影子。

上世纪80年代,两位大师都曾到中国拜访,手冢治虫还专门拜访《大闹天宫》的首席动画设计严定宪。



手冢治虫专为《铁臂阿童木》和《大闹天宫》手绘插画

所以如果说日本的动漫的发展,要仰赖几位国宝级大师的引领,那么中国动画就是日本动漫的启蒙老师。

但在七十年代前后,中国动画艺术的传承被中断了约十年,其中有六年没有上映过一部动画电影。

而在解除封印之后,本就跌入谷底的中国动画,立刻迎来了已经反超的美国、日本对手,虽然做出《葫芦娃》、《九色鹿》、《黑猫警长》等经典动画,却一直都在陪伴儿童、寓教于乐的限制中发展,几乎没有商业化和市场化。



1999年,动画电影《宝莲灯》上映即亏本,中国动画电影看似蹒跚起步,其实是启动了对外国动画的模仿。

为推动国产动画产业发展,中国也曾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却没想到让大批低质量儿童动画片面世。

比如在2010年前后,中央电视台加大动画片创作补贴,少儿频道就播出过一部30集的3D动画连续剧《雷锋的故事》。

这部耗资2100万的“大制作”,实际上是3D效果粗糙,动作语言生硬,剧情呆板幼稚,后来还被业内戏称为“本土最差3D动画”。‌



而就在中国动画迷失的岁月中,日本早已经有了《风之谷》、《天空之城》,美国上映了《狮子王》、《玩具总动员》,都是风靡全球的大爆款。

直到2015年,中国动画被碾压的格局才有所改变。

起到转折作用的,是9.5亿票房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



其中用了京剧脸谱、皮影等中国元素,视效也得到业内认可,豆瓣评分8.3,在当时创下国产动画电影评分纪录。

此后,中国动画公司们围绕《白蛇传》《西游记》《封神榜》等神话传说,制作出一系列优质动画电影。

在《哪吒》系列导演饺子的眼中,他们做动画就像现代版的“炼金术”,正在开采中国神话的富矿。

但王者归位,道阻且长。



和电影一样,动画电影也要站在工业化的肩膀上才能快速发展。

什么是工业化?

首先是要“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建成的同一时期,两大动画引擎同时启动,分别是迪士尼和漫威。



在它们的带领下,美国动画产业,以寡头统治的形态,开展大规模工业化输出,一部动画电影经常由一百多人共同制作原画,产品质量极高,影响力极大。

而起步更早的日本,动画业起源于全国扫盲运动,举国上下遍布无数动画作坊,宫崎骏创立的“吉卜力工作室”只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

为了实现快速发展,日本发明了独特的“制片委员会”机制,统筹全国的动画企业集群式作战。



而在大工厂、大制作的影响之下,日本动画产业将劳动成本挤压到极低水平,撬动了资本入局。

动画产业已经分别成为美、日两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其中美国的动漫产业,已经多年超过好莱坞。而日本动漫,更是仅次于旅游业,市场规模超3.5万亿日元,碾压汽车、钢铁、房地产。



动画电影工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收入高。

去年,日本电影总票房达到了2069亿日元,约合97.7亿元人民币。

美国电影票房较日本多,有大约87亿美元,约合605.7亿元人民币‌。

但是‌中国一共上映了62部动画电影,票房只有68.63亿元,略比美国总票房的十分之一多一点。

在规模和收入上,中国都落后于美国。

甚至可以说,此前的中国动画电影,根本就没进入工业化。

这背后,是一座极难翻越的大山:技术。

有一个很典型的故事,关于系列动画电影《魁拔》。

2011年《魁拔1》上映,豆瓣评分达到9.3,票房却只有305万。

高评分让导演王川想把系列做下去,但故事和呈现效果都要升级,他决定给动画升咖,从2D升级为3D。

但当时技术不成熟,难度很大。

无奈之下,王川想出一个主意,先把3D建模做出来,然后再将每一个画面逐一描边校准。

就相当于先拍出照片来,再给照片描边,人物形态自然是无比准确。

最后,为保证质量,还有检验员把全片看了一百多遍。



《魁拔2》首映礼,左一导演王川

因为这事,《魁拔2》没少被外国人嘲笑。

但在那时,这就是中国团队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也为行业树立了发展的信心。

几年间,中国的各大电影公司陆续设立动画部门,通过技术突破来辅助导演搞创作。

这让国内的头部工作室,陆续拥有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不断给作品上分。

比如《深海》,主打粒子水墨渲染技术。



《深海》片段

人物面部精细化也大幅提升。



《深海》片段

今年的《哪吒2》,在制作期间集结了138家中国公司,《深海》团队为其制作部分特效,《长安三万里》团队,把重五十斤的唐代建筑数据包,送到了导演饺子的手里。

转眼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但要真正的大爆发,中国动画产业还需另一个条件,那就是资本。



如果用饮食来比喻动画产业,在日本,它像米饭,在美国,它像牛奶,而在中国,它像一盘花生米。

动画产业是日本的重要经济支柱,就好像赖以生存的主食。而在美国,动画是文化消费品,属于营养升级的辅食。

而在中国,几十年来我们以发展制造业为首要任务,电影等文化、服务产业都相对落后,就更别提动画,不仅地位边缘化,也缺乏政策支持,更缺钱。

所以在前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实际上走了一条非常艰难的路。

早期的《十万个冷笑话》,众筹名单中有5000人,最少的一个人只投资了32元钱。

《大鱼海棠》的众筹名单中有4000多人,有人最少只投资10元,即使给电影凑到了158万元制作经费,但还是要经常做商业项目来养活团队搞创作。

踩中转折点的《大圣归来》,用8年众筹到780万元,最终收获票房9.56亿。资本终于看到了动画电影的潜力。



《大圣归来》片段

同年,光线影业成立分公司“霍尔果斯彩条屋”,CEO易巧到成都找到了现在《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导演饺子。

易巧建议饺子,放下手里的外包项目,用三到五年时间创作一部长篇动画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获得超50亿的票房成绩。

爆品虽然跑出来了,动画电影并没有走出缺钱的困境。

比如后期特效,项目资金越紧张,团队就越要搞外包节约开支,一层层包下来,钱确实省了不少,效果也大打折扣,最终票房难及预期,进入做一部亏一部的死循环。

大批亏本之作摆在眼前,资本态度就更加保守。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影视板块融资规模同比增长了85%,但动画电影的风险投资反而下降了12%。

为了完成,为了生存,一些团队只能想办法铺产能,把一个剧本尽量在多个平台上线。

比如《异人之下》,就在动画、网剧、电影都有布局,尽量不做亏本生意。



但这样的做法,何尝不是对创作的另一种消耗。

一个人看动画是兴趣,一群人就是事业。

最近,中国有几亿人在关注《哪吒2》,现象级的热度终会撬动资本的注意力,为动画产业的蓬勃生长提供养料。

一个产业,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只为陪伴。

随着更多优秀作品的涌现,成年人对动画的喜爱,再也不用藏着掖着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