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晓宇
炼就一具能承载天地戾气的魔丸之躯需要何等造化?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里,太乙真人聚全陈塘关之力打捞莲花池里的莲藕,当七色宝莲吞吐日月菁华,当三昧真火焚尽世间桎梏,“魔丸”哪吒再现人间。
而在戏外,这部以雷霆之势横扫近80亿票房的动画史诗,正以摧枯拉朽的姿态重塑影史格局。春节档冠军、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全球单一市场票房纪录,挡在哪吒面前的纪录越来越少。我们见证的也不仅是一个个数字的更迭,更是中国动画工业的一次强势复苏。
观众盛赞的视觉奇观背后,是可可豆动画坚守的匠人精神。美术设计如太乙真人捏骨塑形,特效技术似七彩宝莲孕养精魄,而真正让哪吒2蜕变的,是创作者饺子和一众动画人胸中那团焚尽质疑的信念之火。
过去一年,“中国电影已死”的观点甚嚣尘上。就在此时,哪吒2的横空出世,宛如一针强心剂,注入到中国电影市场尤其是动画市场的“肌体”之中。
哪吒2的成功,更是向全体动画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电影人需要潜心创作,拿出优异的视听体验和好的故事。只有这样,中国电影工业的精气神和筋骨才能被重塑。
新中式美学,描摹哪吒2独特轮廓
和6年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哪吒2增加了海量的角色和场景,制作规格也比前作高出了几个量级。其中,角色和场景中的细节设计,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哪吒2的制片人刘文章在此前的采访中曾经提到,哪吒1的主题是打破命运,而哪吒2更进一步,变成了打破规则。从美术设计层面来看,哪吒2就有很多打破传统规则的设计思路。
无论是上一部的申公豹,还是这一部的鼠老大和石矶娘娘,每一只被定义为“反派”的妖怪并非是十恶不赦的恶人。实际上,他们都是拥有自己的立场,一切行为为了生存的普通人。所以,创作团队尽可能不做脸谱化的角色设计,使角色更能贴近生活之中的普通人。创作团队希望用这一点表达出“不被定义,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一主题。
“好看”不是饺子导演对美术制作的唯一要求。他希望哪吒2中的角色能够具有一定的形式感,同时可以融入新中式美学。在每一个环节前,制作团队会用大量的时间寻找灵感和参考。所有的角色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中国传统的样式设计。鹿童的角色设计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
鹿童是无量仙翁大弟子,也是捕妖队的头领。中国文化中与鹿相关的元素是鹿童角色设计的主要方向。角色服装的花纹借鉴了民间的玉雕艺术元素。
鹿童的主武器是一把弓箭,形态也和梅花鹿角几乎一致。鹿童的弓箭一般都盘外腰间,像一条腰带。当他战斗开大的时候,腰间的腰带就不见了。
透过这些视觉元素,普通观众可以迅速理解鹿童的原型生物是什么。
海底妖兽的设计同样可以体现新中式美学。西方传统的妖怪形象,牙齿一般都是尖的和直的,而东方妖怪的牙大多是弯的或者带个钩。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蟹锤鱼妖和鲨鱼统领都有着弯曲的獠牙。蟹将的钳子就像两把弯刀拼合到一起。章鱼将军虽然没有弯曲的牙齿,但他的兵器也和自己触须一样,是弯曲的。这些细节无不彰显出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全片最巧妙的角色设计莫过于“灵珠版哪吒”。许多8090后观众表示,“灵珠版哪吒”非常像79版哪吒的CG化,勾起了他们的童年回忆。最终,“灵珠版哪吒”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彩蛋,情怀拉满。
那么,新中式美学的“新”体现在何处?哪吒2的角色设计里包含了大量的传统设计元素。这些传统设计元素与今天的文化现象实现碰撞,进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哪吒2发布的第一支预告片里,敖光的造型就引发了粉丝们的热议。哪吒2角色设计师申威复盘设计思路时提到,敖光的角色调性是高高在上的,凌驾于他人之上,带有一些禁欲系的感觉。此外,敖光的战甲设计得也很复杂,这个角色呈现出的感觉是很有厚重感,很有力量感。
敖光的服装设计同样要彰显这种角色性格。最终,敖光服装效果的呈现,隐约有中式传统刺青龙纹的设计理念在里面,某种程度上还是很契合龙帮“话事人”的设定,迎合了今天的“霸总”热潮。
海底妖兽的盔甲设计也是如此。在海妖的盔甲上,哪吒2的制作团队使用海洋元素去联系每个海妖角色。他们往往会采用海洋中的神兽去替换传统盔甲设计中的虎头腰吞。
值得一提的是,敖光的主要服装是一身龙鳞盔甲,李靖在这一部电影中大部分时间也是穿着盔甲的。两者的造型有着一定程度的对应性,导演为两位父亲设计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手戏,这对于观众建立两个角色的情感连结是大有帮助的。
全面升级特效,七色宝莲绚丽绽放
新中式美学无疑是哪吒2成功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不过,哪吒2终究还是一部CG动画片,再好的美术设计也需要先进的特效技术来呈现。于是,特效的进一步升级成为此次哪吒2主创团队工作的重点。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哪吒2仅特效镜头就超过上一部作品全片的镜头量。《哪吒之魔童降世》全片镜头1800个以上,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片镜头超过2400个,特效镜头1900个左右,角色数量也是第一部的三倍。
事实上,哪吒2里每一个角色身体上的汗毛、皮肤材质、服装纹理都能看出特效的升级。一位负责哪吒2特效制作的工作人员在小红书上发文,称第一部动画的时候他们就发觉角色的脸上光溜溜的,少了些东西。到了第二部,他们在人形角色的脸上加了一层细细的白色绒毛,并平衡了汗毛的数量和长度,让角色看起来更加自然且真实。
海底妖兽的材质制作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哪吒2技术指导和材质开发“玩材质的小罗”表示,根据导演的要求,每一只妖兽都要有所不同,避免带给观众复制粘贴感。于是,特效团队给每个角色都尝试了多种生物纹理和颜色搭配。比如“大莽莽”这个角色,身上的皮肤就融合了鱼鳞、象皮、鳄鱼皮和海龟皮肤等等,使得每一只海底妖兽既真实又魔幻。
当各个鲜活的角色开始战斗的时候,特效制作的难度陡然上升。制作特辑里,哪吒2执行制片人陈畅江直言,龙族带领妖兽在陈塘关的第一场大战,就给他们出了很多难题。
申公豹使用裂空爪划出了一个包围陈塘关的时空裂缝。时空裂缝里流出了瀑布一样的岩浆。岩浆与不同的建筑和物体碰撞,特效团队就需要制作8种不同材质、不同速度的流体。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海底妖族与陈塘关守军之间的大战更具实感。
按照剧作逻辑,时空裂缝可以把海底妖兽传送到陈塘关,但它们身上的锁链还在,所以每一只传送过去的海底妖兽身上都带有一根锁链。上万只妖兽戴着这些铁链进行打斗,很容易出现穿帮的现象。
铁链的穿帮给哪吒2的工期拉响了警报。陈畅江和饺子导演多次争取,希望把铁链去掉。尽管面临工期的压力,饺子导演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保留海底妖兽身上的铁链。最终,特效团队采用了近景、远景和群集等三种不同的方式,完成了高难度的特效镜头。
还有很多场景和妖兽身上的铁链一样,燃烧经费且需要大量时间渲染。红鲸影视执行制片人杨长凯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哪吒完成三项考验后,无量仙翁带他进入了玉虚宝库。为了营造如梦似幻的氛围,玉虚宝库内有十万条小鱼组成了长河,每一条小鱼都是有动态的。玉虚宝库的镜头只有不到3秒。恰恰就是这3秒钟,红鲸影视整整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
特效上的突破,往往需要技术的支撑。去年2月,天工异彩为动态“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申请了专利。“动态水墨渲染引擎”能够把传统水墨画的晕染效果带入3D动画中。哪吒2里,东海龙宫的水墨风格正是来自天工异彩专利技术的加持。
动画人的精气神,磅礴力量冲破“混元鼎”
新中式美学风格与不惜投入时间和经费打造的视效水平,让哪吒2在今年春节档中脱颖而出,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不过,光有这些显然不足以令哪吒2成为如今的纪录创造者。那么,那道重塑哪吒肉身的三昧真火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将目光回溯到1961年。
1961年,一部影响了中国电影史的动画作品横空出世,那就是上美厂的《大闹天宫》。恰好,那部电影里也有哪吒。而在十余年之后,上美厂又将哪吒闹海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缔造了最为经典的一部哪吒动画电影。上美厂这些与哪吒有关的电影不光启迪了中国后世的动画人,宫崎骏和手冢治虫等一系列日本的漫画大师也深受这些作品的影响。
时代的列车终究是一刻不敢停歇的。皮克斯和他们的《玩具总动员》以一种毫不讲理的势头把动画产业带到了3D时代。数字动画成为动画世界通用的运行规则。受技术限制,中国动画公司在与美国、欧洲同行的竞争中逐渐落后,差距也越拉越大。
娱乐资本论之前曾经报道过国内中小动画公司的现状。那篇文章里也提到,数字动画刚兴起的时候,中国动画还处于蛮荒时代。政府给出了各种税收优惠和补贴,希望能够提振中国的动画产业。
遗憾的是,部分皮包公司借此机会制作低质动画骗取政府补贴,《雷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诞生的畸形产物。
2010年6月,《雷锋的故事》首播于CCTV少儿频道。这部动画3D建模粗糙程度令人咋舌,情节扑朔迷离,是一部不及格的作品。播出之后,《雷锋的故事》立即引发了网民的群嘲。一些网民自发制作了恶搞动画,来讽刺这部作品。
恰好在同一年,《怪物史莱克4》《魔法奇缘》《玩具总动员3》和《驯龙高手》等一系列优质的3D动画在好莱坞的工业体系下井喷。两相对比之下,人们对于中国动画的刻板印象开始不断加深。
饺子、田晓鹏和孙海鹏等一系列动画导演,正是在这样的刻板印象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怀揣着强烈的创作欲望,立志用作品打破人们对中国动画的刻板印象。在这一代年轻动画人的不懈努力下,《哪吒》系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雄狮少年》系列,让普通观众看到了中国的动画人的无限潜力。
在《哪吒2》的片尾,长长的演职员表令人瞩目,原力动画、泥丸星、深海十月、华强方特等数十家中国头部动画公司参与到影片制作中。每一家公司都全力以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恰似龙族为敖丙拼凑万龙甲一般。《哪吒2》的制作阵容堪称中国动画的“国家队”。
更重要的是,这些合作公司与可可豆动画一样,都有着强烈的创作热情,他们渴望为中国动画正名,甚至为中国电影正名。
“玩材质的小罗”在他的帖文里这样写道:“哪吒2的材质开发充满了挑战和乐趣,所有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力求将更好的作品带给观众,希望大家都能喜欢。”恰恰是这股精气神,让一群动画人能够拿出哪吒2这样一部情感饱满、震撼人心的作品。
创作欲望和作品的精气神让普通观众看到哪吒2这样的作品。普通观众接收到了创作者的心气和状态,最终用真金白银的票房去支持他们喜欢的电影。
当哪吒的火尖枪与无量仙翁的拳头在IMAX银幕碰撞,我们听见的是中国电影工业的筋骨铮鸣。从《雷锋的故事》的工业荒芜,到今日哪吒的肉身重塑,青年动画人给出了他们对于中国动画刻板影响掷地有声的回应。
哪吒2的成功远非中国电影的终点,而是新的混沌初开。哪吒2的提振效应能够维持多久?这个应该没有谁会知道。不过,当全球院线为东方美学的数字重生屏息时,我们终于可以宣告:中国电影工业,已炼就不灭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