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七,作为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风俗习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先辈们智慧的光芒,见证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承。这一天,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和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文化根源来讲,正月十七的诸多习俗与古代的信仰、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古人敬畏自然,相信万物有灵,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来祈求平安、丰收和幸福。这些习俗历经岁月的洗礼,代代相传,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地域差异方面,广袤的中国大地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民族特色的不同,使得正月十七的习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无论是北方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的细腻婉约,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正月十七的十大习俗

人气日

初七、十七、二十七被视为“人气日”,其中十七管中年人。在这天,天气的好坏被认为预兆着一年中人的兴衰。很多地方在这一天有特定的饮食习俗,像吃饺子或面条。吃饺子寓意着团圆,面条则有长久之意,人们通过这些食物表达对中年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生活顺遂、诸事如意。


送蛐蜒蝎子节

正月十七、十八的“送蛐蜒蝎子”节,在晚上举行。人们在院子里燃起篝火,待其燃烧成灰烬后,用铁锹将灰烬铲到坡洼下或大路旁,寓意把蛐蜒、蝎子等毒虫送走,期望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免受毒虫侵害。这个节日还附带打扫卫生的习俗,不少农家会借此机会清理院子里的垃圾。而且,倒灰的人有时会口中念念有词,有趣的是,若遇到仇家,甚至可能会“送”给仇家。


老鼠嫁妮

“正月十七儿,老鼠嫁妮儿”,这是一个充满趣味的传统习俗。民间传说中,老鼠为化解与猫咪的恩怨,选定正月十七这天嫁女。当晚,老鼠会用绣花鞋作花轿送女儿出嫁。所以,这天夜里老人会提醒年轻女性收好绣花鞋。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这一天包饺子,试图通过捏饺子的动作捏住老鼠嘴,防止它们破坏粮食和衣物。这一习俗是远古祀鼠活动的延续,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万物的一种独特认知。


落灯

落灯意味着灯节结束,所有彩灯都要除去,故而称为“落灯”。对于工艺精湛的彩灯,人们会妥善收藏。有些地方会把全乡的龙灯集合在庙里或其他公共场所,焚烧首尾,留下龙身以备来年使用,这一习俗体现了对传统灯节文化的传承与节约资源的理念。


收灯

农历正月十七也是收灯的日子。龙灯作为灯节里盛行的集体游戏,会在这一天被集合到公共地点,如社庙等地。人们焚烧龙灯的首尾,保留龙身,这样做既能节省消耗,又能延续龙灯文化,让龙灯在每年的灯节中继续发挥它的魅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针刺日

旧时女子从事女红的时间很长,正月十七被称为“针刺日”,这一天女子停止女红,目的是为了节省目力。这一习俗体现了对女性的关怀,让她们在繁忙的劳作中能有一天休息调整,反映了传统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朴素关注。


白虎启齿日

每年正月十六或十七日是白虎启齿日,传统习俗是祭白虎,后来发展为打小人。人们会准备生猪肉、熟鸭蛋、生咸鱼、饭团等物品,先将生猪肉贴在白虎额头上,然后通过一系列仪式,如燃香、念咒语等,祈求白虎吃掉小人,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之后还会进行打小人的环节,将写有小人信息的纸人用鞋子拍打等,表达人们对消除小人、顺遂生活的期盼。


拉死鬼

在武安市邑城镇白府村,正月十七晚上的“拉死鬼”活动热闹非凡。传说正月里有“孤魂野鬼”会在村里“赖”着不走,为保护人畜平安,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拉死鬼”仪式。两个“鬼差”在村边坟地“抓”到“死鬼”后,拉着“死鬼”挨家挨户“驱鬼”,最后在“扁担官”审问“死鬼”后,村民们点燃“篙篱山”,扔掉“死鬼”的高帽子,寓意驱走邪祟。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是傩文化的一种体现。


苗族芒哥节

农历正月十七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的“芒哥节”。传说“芒哥”是苗族民间的娱乐神,能驱邪娱乐。节日当天,头戴假面具、身披芒草的“芒哥”出现在苗寨的大街小巷。人们会与“芒哥”互动,如握手、拥抱等,希望获得健康和好运,不听话的人还会受到“芒哥”的“教训”。周边各族同胞也会前来观看,场面十分热闹。


凤岗“珍珠娘娘朝拜”

在潮汕地区的凤岗村,每年正月十七的“珍珠娘娘朝拜”活动颇具特色。“珍珠娘娘”灵验的传说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前来朝圣。活动中的供席上有活鸡、活鸭、活鹅,它们充当“卫生检验员”,活动结束后不被翻倒的供品会分给村民。此外,还有连天炮、酥糖塔、争插“头支香”、挤石门等特色活动,每个活动都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正月十七的五大禁忌

忌鼠相关

不同地区在正月十七有不同的忌鼠行为。有些地方以正月初十为老鼠娶妇日,当日制作面点糕饼、煮小米饭放置在墙根壁缝“贺老鼠嫁女”,并全部灭烛早睡,以免惊动老鼠;有些地方在正月十七忌鼠,如山东武城,当日晚间严禁点火,称为“避鼠嫁”。这些禁忌反映了人们对老鼠可能带来破坏的担忧,通过这些行为来祈求家中安宁,粮食和衣物不被破坏。


特定时间忌动刀等

像陕西临潼把正月十二作为老鼠嫁女日,当日厨房不动刀,称为“鼠忌”。这一禁忌体现了传统习俗对特定日子的重视,认为在这些特殊时期,某些行为可能会触犯神灵或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通过限制一些日常行为来规避风险,以求平安顺遂。


忌点灯

陕西大荔在正月十七晚上家家不点灯,据说点灯老鼠就会出来啃啮衣服。这一禁忌与忌鼠行为相关联,人们相信黑暗可以让老鼠不敢轻易出动,从而保护家中的衣物不受损害,这也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方式。


妇女特定行为禁忌

河北元氏在正月十七,妇女聚集门口,称为“躲鼠”,否则老鼠会啃啮衣物。这一禁忌针对妇女群体,反映了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女性角色的认知以及对家庭财产保护的重视,通过特定的行为规范来维护家庭的安宁和秩序。


特定区域活动禁忌

北京把正月的十七、十八两日称为“耗子成家日”,相传老鼠婚娶时会借用人的鞋子作花轿。届时儿童在暗处放置饵料并敲打器具为老鼠催妆,但人们也会避免一些可能干扰老鼠“成家”的行为,这一禁忌带有浓厚的民间传说色彩,增添了节日的神秘氛围。


正月十七的三大食俗

吃饺子

在正月十七这一天,很多地方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形状如同元宝,寓意着财富和好运。而且,在“老鼠嫁妮”的习俗背景下,吃饺子时捏饺子的动作被赋予了捏住老鼠嘴的含义,期望老鼠不再破坏家中物品,保佑家庭平安富足。


吃面条

“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七作为落灯日,吃面成为一种食俗。面条细长,象征着长长久久,人们希望通过吃面条,在新的一年里生活顺顺利利,日子过得长远平稳,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特色供品饮食

在凤岗“珍珠娘娘朝拜”活动中,供席上摆满了各种供品,如活鸡、活鸭、活鹅以及酥糖塔等。这些供品不仅是对神灵的供奉,也有着特殊的寓意。活动结束后,不被翻倒的供品会按户分到村中各家各户,人们认为吃了这些供品可以带来平安,这体现了饮食与祭祀文化的紧密结合。


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心理寄托,让我们在新的一年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