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晚,大田县举办2025年元宵节城区迎板灯龙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来自城乡各地群众和外地游客数万人到现场观看,场面浩大,气氛热烈。


此次迎板灯龙活动共有龙队两支,其中均溪镇红星村板灯龙330节、玉田村板灯龙368节,长度为700米左右。两条龙同时在主城区街道行进,参加抬龙板的村民有700余名,护龙志愿者1400余名。


板灯龙在锣鼓队、鼓号队、彩旗队、彩灯牌坊的伴随下,从红星村部、玉田村老体协出发,各自沿东街口、南山路及建山路、东街口等路线游行。所到之处,人们纷纷放鞭炮迎接,锣鼓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街上观众摩肩接踵。长龙在龙珠引导下,做腾、伏、挪、摇等动作,8个人合力执舞龙头,3个身强力壮的青年拖龙尾。


2008年6月,龙舞(大田板灯龙)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拓展项目);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舞(大田板灯龙)作为子项目之一参与了申报工作。


当晚,大田县2025年元宵节城区迎板灯龙民俗文化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央视频、直播海峡、福建交通广播抖音、海博TV、上海浦东融媒、三明融媒,以及福建国际中心视频号、脸书、油管、对台广播“咱阿同”海外账号平台、华人头条等境内外媒体参与了直播,观看人数超1000万人次,观众反响热烈。


板灯龙俗称“龙舞”“舞龙灯”等,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常见的造型有布龙、草龙、板凳龙等。

大田板灯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制作精巧,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和扎、制、编、糊等工艺于一体。龙珠镶金镀银,加入了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新材料,光芒闪烁;龙头以竹篾扎成,外裱油纸,绘画色彩鲜艳的龙鳞等,高达3米,形态逼真;龙身由硬实的灯板连缀而成,每节木板长约2米,上点着2至3盏花灯,书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添丁进财”等吉祥语。艺术综合体保留了山区群众对龙文化的信仰,融体育、舞蹈成一炉,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具有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韵味无穷,深受人们喜爱。

大田迎板灯龙历史悠久,习俗源自唐朝,发展于明清时期,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至今,全县266个行政村、8个社区,保留此项传统活动的村居近百个村。今年春节期间,全县约有40个村举办迎板灯龙民俗文化活动。

(大田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来源:东方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