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武星如 李爽)据上海市民政局2月10日消息,上海市制订了《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2025年2月至7月,将在浦东、杨浦、松江、徐汇、长宁、普陀、静安、虹口、黄浦等9个区启动陪诊服务试点。方案中所称的陪诊师,指经过一定时长的培训,运用基本健康卫生和护理知识等相关技能,陪同并协助老年患者接受医疗诊治的人员。

2月12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居家养老分会副主任郑志刚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为老年人提供陪诊服务,具有熟悉老年人情况、专业性更强等优势,机构内的服务人员对所服务的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家庭情况都很熟悉,容易建立信任感,甚至可能比子女更了解老年人,在老年人慢性病等方面也有一定认知,能够提供更科学的陪诊服务,服务更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注意到,自2024年开始,上海市已经在探索陪诊师职业规范化、专业化的路径。2024年上半年,上海全市首批575名参训学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已经获得由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共同颁发的“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证书。在杨浦区,首批陪诊师已持证上岗。

此次试点过程中,上海市民政局要求,试点阶段,各区应培养不少于100名经过培训合格的陪诊师。陪诊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为失能或半失能等老年人赴医疗机构就医提供协助行动、陪同挂号、陪同检查、待办缴费取药、家属沟通、心理慰藉等服务。



对此,郑志刚表示,“目前,这一职业仍缺乏统一的职业定义、服务标准、定价标准。职业化和专业化培训尤为重要。陪诊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健康护理、康复、营养和医疗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老年人。在就医现场,要充当老年人与医生之间的‘翻译’,帮助老年人理解医生的建议,并及时将重要信息传达给子女,避免纠纷。面向社会服务的老人,要了解其居住、家庭、经济和身体状况,尤其是慢性病情况。”

郑志刚强调,“国内陪诊市场近几年内刚刚兴起,一线城市需求旺盛,但其实这种服务在全国范围内都有需求,各地需要发布相关政策推动陪诊助医服务的发展,上海的试点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政府可能需要提供价格补贴或购买服务,但整体市场仍需通过优质服务和成本降低来推动产业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