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具身研习社,作者 | 吕鑫燚,编辑 | 狄鑫彤
在具身研习社看来,大摩的分类指向了一条产业逻辑:即“身体”决定量产下限,“大脑”划定智能上限,整合者掌控场景定义权。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以63%的份额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身体”环节具有显著优势。
该结论出自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The 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这份百强榜单,将人形机器人领域分为了三大板块:大脑、身体、整合者。其中52%已有公开报道称参与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已参与的公司中,有73%来自亚洲,且过半来自中国;77%的集成商来自亚洲,且同样大多来自中国公司。
图片来源:摩根士丹利
报告中大摩表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的进展仍然最令人瞩目,初创企业将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本地应用机会和政策的大力支持。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形机器人总量达到5900万台。
这份最新、最详细的人形机器人价值链中,不仅已选出具代表性的机器人产品,还藏着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生态优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在“身体”环节,中国凭借成熟的制造业生态、成本控制能力和政策支持,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护城河。无论是减速器、传感器还是精密结构件,本土供应链的高效协同让中国产品摆脱“产能焦虑”,甚至可能率先突破成本瓶颈,推动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未来的产业变局或在“大脑”环节酝酿。当前全球16款主流人形机器人产品中,中国虽占据6席,但核心算法、AI决策系统等“大脑”技术仍由海外主导。这一差距并非短板,而是战略机遇。例如近期崛起的Deep Seek就有望和人形机器人结合。
一旦“大脑”环节涌现国产搅局者,其代表着,中国不仅是供应链枢纽,更可能成为定义人形机器人商业模式的规则制定者。
百强的中国身影
大摩对人形机器人板块的归类,主要是从入局方向的角度考量,其中“大脑”(22家公司)板块为智能化技术、软件、芯片等,可视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核心;“身体”(64家公司)板块则是支撑人形机器人执行任务的中坚力量,包括电池、电机、传感器等;“整合者”(22家公司)是以科技企业或车企为代表,专注于开发完整人形机器人产品。
作为智能化核心的“大脑”板块,其关键之处在于自主性的基础生成式AI模型,以及用于训练的仿真模型和数字孪生技术。主要参与者为英伟达、微软、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以及Arm、新思科技、凯登思等芯片设计公司。英伟达、微软、谷歌等将主导生成式AI模型与算力芯片,手握两大技术利刃,“马太效应”下将持续掌舵人形机器人“大脑”的进化节奏。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如百度(基础大模型)、地平线(视觉芯片)正以垂直赛道为切口。百度提供AI基础模型(Foundational Models),地平线提供视觉芯片(Semis (Vision)),台积电提供半导体代工业务(Semis (Fab))。
作为中国“主场”,人形机器人的“身体”部分主要由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参与,包括:执行器、由螺钉、减速器、电机、传感器、轴承和编码器组成。榜单中,中国企业有旭升集团、亿纬锂能、宁德时代、双林股份、拓普集团、三花智控、汇川技术、兆威机电、鸣志电器、速腾聚创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身体”板块的参与者,不乏汽车产业上游供应商跨界的身影。作为跨界选手,能跻身前百入座国际牌桌,其表明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
关于“整合者”,大摩将其分为四类:汽车制造商、消费电子公司、电商和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机器人制造商。其中,汽车公司代表为特斯拉、丰田等;消费电子公司为苹果、小米等;电商和互联网公司为阿里巴巴、亚马逊、腾讯等;传统机器人公司:包括ABB、美的(库卡)等。
图片来源:摩根士丹利
整合者最大的优势在于,距离场景更近。一方面汽车制造商和传统机器人公司,本就具备生产线,能率先在原有工厂中进行实地操作;另一方面,电商互联网和消费电子公司,始终把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能根据市场声音制定更贴合C端场景的消费级产品路线。
在具身研习社看来,大摩的分类指向了一条产业逻辑:即“身体”决定量产下限,“大脑”划定智能上限,整合者掌控场景定义权。
至此,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已经从单一维度的智能化升维至“生态协同力”的比拼。
身体供应链优势的深层影响
中国在“身体”层面的主导地位,并不单单是指“能造出来”,而是“制造-规模-成本”正向循环的加速进化逻辑。映射的是,中国供应链基于产业资源优势,进而加速产品迭代周期。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具身智能爆火得益于“大脑”的跃进式发展,用大模型的技术打开机器人的智慧开关。但具身智能的进化,一定是软硬一体的共同进步。因此,在硬件(身体)层面占主导优势的中国,已经迸发出更多发展潜力。
从宏观来看,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庞大的入局规模,使得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中能做到“不求人”。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曾评估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已基本完善。
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曾在播客节目《产业观察》中谈到,之前在海外时硬件的配送周期以月为单位,而国内仅需要极短的时间。位于深圳的具身智能企业相关人员也曾对具身研习社表示,有时候所需零部件在同一个产业园就能找到,几乎没有配送时间,半小时就能找到几家。
“足不出户”的优势,让人形机器人厂商缩短的研发周期。更为深层的是,物理距离的拉近,能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共建效应,共同探讨零部件的优劣势,进行迭代。此外,当核心零部件技术都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其带来的是生产成本的下降,进一步带动商业化提速。
放眼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上下游,基于地区产业资源背景已经形成“集群效应”。其中,深圳、杭州、北京、上海都已形成“产业圈”。
以浙江为例,其不仅跑出了宇树科技等生产整机产品的玩家,其产业链还覆盖了整机、核心零部件、软件系统等主要环节。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为例,已经集聚了超过20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机构,深圳本土机器人厂商供应链的本土率已经超六成。
北京人形机器人的重点区域在亦庄,其产值规模近百亿,已拥有机器人生态企业140余家,覆盖核心零部件。此外,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在亦庄落地,规模达100亿重点支持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等发展。
“身体”的产业链优势夯实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地基,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将呈现“双螺旋”结构:一方面,海外巨头凭借AI算法优势争夺“大脑”制高点;另一方面,中国通过硬件生态的“滚雪球效应”,或将孵化出更贴近真实场景的产品形态与技术标准。
大脑竞赛或许更有看点
大摩这份报告中,对于“脑”的划分相对笼统,国内目前细分为“大脑”和“小脑”。前者是以Chat 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用于指引机器人“理解物理世界和自然语言”;后者主要负责运动控制,衔接“大脑”和“身体”。
虽然目前国内还未出现如Chat GPT一般广泛部署在机器人身上的“大脑”,但各家机器人厂商都在自研“小脑”,呈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线。
虽然“大脑”相对薄弱,但并不代表其会维持现状。相反,在具身研习社看来,“大脑”或许将上演更为激烈的竞争赛,也是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更具看点、更有发展空间的一环。这一点从年初Deep Seek的爆火就能看出。
实际上,目前业内已经出现变化的态势。
以Deep Seek为例,在模型能力侧不逊于Chat GPT的基础上,又做到了算力成本更低。摆脱“算力焦虑”已经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大脑”的竞赛中撕开了口子。据了解,目前优必选已经在尝试Deep Seek的技术可行性,如多模态人机交互、复杂环境中的指令理解、工业场景中的任务分解与规划等。
更为重要的是,DeepSeek的开源策略,能让人形机器人公司进行二次开发,构建技术闭环。
除了通用大模型Deep Seek外,国内目前还有专注于具身智能“大脑”研究的企业。例如千诀科技借鉴“类脑”技术路线,应用于机器人的感知、决策、控制。其产品级机器人感知与决策大模型,可以全自主工作、动态应对环境变化。
在硬件方面,千诀科技打造了机器人专属端侧软硬一体计算方案“脑坞”,支持13B具身大模型推理性能与“英伟达4090”匹敌,功耗降1-2个数量级。
此外,还有“大厂派”加入战场,例如vivo带着蓝心大模型布局机器人;华为盘古大模型等等。大厂对于大模型的训练早于Chat GPT走红的2022年,具有一定技术优势。
至此可见,国内大脑已经形成三大阵营:DeepSeek;专用大脑的创企;大厂。可以预见的是,2024年机器人的火热态势将依旧在2025年燃烧,三大阵营技术优势各不相同,都有望成为中国在机器人“大脑”竞赛中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