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年的热闹余韵还未散去,带着满街的花灯与满心的期许,喧嚣的锣鼓又敲响了元宵的序曲。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家家户户的元宵节的团圆饭桌上少不了酒助兴。但上流君要在这给大伙提个醒,千万不要小瞧饭桌上那些名不经传的酒!在亲戚朋友的一声声“没有度数的,没有度数的”、“试试看嘛”中,你盛情难却,半信半疑干下,然后......
再次清醒时,你就发现自己倒在了田间地头中......
对于广西的孩子们来说,最能勾起乡愁的,除了那熟悉的山水,恐怕就是那令人闻风丧胆的“广西公文包”了。这款农家自酿米酒,想必每个广西孩子都在自己老家见过其身影。
△这是在撒农药还是倒酒 | 来源:小红书@不吃饺子不看春晚没见过
为何叫做公文包,并不是广西人爱上班,而是得名于其独特的存放方式——放在形似公文包的塑料桶里。别看它外表朴素无华,甚至“衣服”都可能是二手的,实则内含乾坤,度数可不低,江湖人称“喝完见风倒”。
△来源:小红书@发酵菠萝
最土最纯正的公文包,往往装在爷奶辈们收集来的空瓶里,当你看到身披可乐、雪碧、番石榴汁等各种皮肤的透明液体,虽然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但是友情提示:快跑!!!
广西公文包的制作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农家人在自己家的柴火灶上支上口锅,经过浸泡、蒸煮、发酵等一系列基础步骤,就酿成了这种“土米酒”。农家人通常不会在瓶身标度数,因此,喝到几度的,随缘。几杯会倒,看人。
△来源:小红书@Ken_开到荼糜
广西人还给公文包与广西另一特产——水果,组了一个令人疯狂上头的cp——水果捞煮酒。将甘蔗、苹果、橙子等水果切块后放入盘中,再加入枸杞、陈皮、红枣、冰糖,与广西公文包一同倒入锅中。煮开后用火点燃,为的是去除大部分酒味,让喝起来的口感更甜更丝滑。
看这颇有情调的焰火,谁还说这酒土了?这酒可太雅了!
△来源:抖音@火山口企业店广西公文包
在广西,“公文包”可是实用的硬通货,办事交友、招待亲朋,拿出“广西公文包”,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热情好客的广西人一句:“表,出来聊聊天喂~”,广西公文包隆重登场,明明只是喝了一碗,结果却喝了一晚。明明广西老表说的“这是自家酿的,没什么度数”,结果第二天清醒时发现自己倒在老表家的甘蔗地。
△来源:抖音@酒多多
当事人表示,喝的时候甜甜的,喝完之后癫癫的。“癫”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第一种:伴随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底气十足地指点江山。以“我跟你说”、“你先听我说”、“讲句老实话”、“不是我吹牛”为开场白,同一句话需要重复强调三遍以上,讲完之后还要一手拍拍酒友,一手干完杯里剩下的酒,头一撇,露出三分得意、七分不屑的表情。不愧是,喝之前我是广西的,喝完之后广西是我的。
△来源:抖音@叫我忆兮
就连外国友人碰上了广西公文包,也要Let(你)me(先)talk(听我说)。
△来源:抖音@超可爱的丫
第二种:语言已无法表达此时的亢奋心情,开始上才艺。千奇百怪的迷惑行为将酒局带入高潮,石墩打陀螺、举“公文包”蹦迪、抄起家伙就围桌跳舞......在各位老表的带领下,大家都逐渐放飞自我。
△来源:抖音@酒多多
△来源:抖音@叫我忆兮
△来源:抖音@叫我忆兮
酒到酣处,老表们的下酒保留活动——猜码,也要抬上桌来。猜码,相当于划拳,是广西在喝酒时进行游戏奖惩的一种划拳形式,规定两人同时伸手喊码时(一人只能出一只手),其中一人喊中双方手指相加的数为胜。
在广西过春节,能和新春鞭炮比谁更响的,恐怕就是街上的大排档、各家各户饭桌上传来的此起彼伏的猜码声了。
△广西猜码教程 | 来源:小红书@Carrie
在广西公文包的加持下,猜码的形态也逐渐扭曲起来。
△“码王”争霸 | 来源:抖音@广鸡牛马
△来源:抖音@表哥呀
外地人:啊这......不会真打起来了吧?我需要去劝劝吗【懵逼ing】.....
广西人:淡定淡定......坐下继续饮,继续饮......
第三种:从动如脱兔,进入到静如处子的阶段,那大概率是真喝到顶了。此时老表说:“没事,问题不大,出去吹吹风就好了。”
你可千万别去。因为上一秒刚接触到风,下一秒你就要倒了。此时你就会明白,原来广西的酒真没有度数,是广西的风有五十度+啊!
△一吹风就不会走直线了 | 来源:抖音@广鸡牛马
各地的餐桌上,也都少不了一瓶两瓶能把人 “放倒” 的厉害家伙。
△来源:小红书@乙木玄生
要比哪里人最能喝,内蒙人当仁不让。草原白酒,俗称“闷倒驴”,超过60度的酒精度数,犹如其名称的字面意思:能把驴闷倒。入口后灼烧感强烈,如同草原上疾驰而过的烈风划过你的喉咙。
据说,喝上一口闷倒驴酒,马上就能让人晕乎。那要是对瓶吹了,不得在脑门上贴个禁止烟火啊!
△来源:小红书@阿荣娜 游牧匠人
闷倒驴之烈,就连内蒙本地也少有人能接受,当外地人猎奇尝鲜后直接睡倒卫生间时,内蒙人:啊?我们一般把它当酒精用......
△来源:抖音@于不辣
△来源:抖音@大草原上的小吗喽
可以与闷倒驴一决高下的烈酒,那还属来自隔壁东北的烧刀子。号称中国最烈的白酒,酒精浓度可以达到80度。酒如其名,犹如火烧吞刀子般的口感,因而得名烧刀子。
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人们需要一种能够迅速温暖身体、抵御严寒的饮品。烧刀子以其高度的酒精度数和浓烈的口感,吞入腹中犹如滚烫的火焰,成为了人们抵御严寒的理想选择。
△来源:小红书@老酒,杨阳
△烧刀子一点就着 | 来源:抖音@吉林s可乐
接下来这款酒,虽然不比前两位老大哥之烈,但也有接近50度,主要是胜在颜值。来自云南的杨林肥酒,长得像风油精的plus版,我们常说的灯红酒绿,终于在杨林肥酒这找到了酒绿的具象化。据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灯红酒绿被视为资产阶级的象征,杨林肥酒还曾改成黄色。
△好大一瓶风油精 | 来源:小红书@「趣享时光」
而这酒为何成绿色?主要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豌豆尖、小茴香、竹叶青蒸馏后,调出来的色就变成了绿色。
杨林肥酒是一款不折不扣的药酒,在纯粮基酒上再加入党参、大枣、拐枣、丁香等十余味药材。它与我们熟知的云南白药、虎力散等名药师出同门,没错,都来自滇南医圣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
而拥有百年历史的杨林肥酒,自然也成了云南人春节孝敬长辈,看望亲朋的送礼佳品,以及宴席上的必备佳酿。不过,还是那句话,对自己酒量没自信的,千万千万小心老家饭桌上的酒......
“一壶红薯酒一炉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湖南宁远人好酒,更是酿得一手好酒。红薯酒被称作宁远人的土“茅台”。由纯红薯酿造,原生态的红薯香味浓郁,醇厚丰满、回味悠长。虽然红薯酒的度数不高,但它易进口、不上头,让人欲罢不能。就连“黄金段位”的酒量高手,十多杯下肚后不见丝毫醉意,离席后发现竟走不成直线,才惊叹这酒后劲真足。
△红薯酒的酿制过程 | 来源:微信公众号@雅大酿酒设备酒曲
还有,朋友们,上流君似乎找到了哪吒同款“琼浆玉液”,来自浙江的闷清酒,以“闷”的工艺让酒液清澈如露水。这种农家自酿酒醇香四溢、口感绵柔,喝过口不干、头不疼。不过,美酒虽好,咱们可不要贪杯,哪吒敖丙喝了能恢复肉身,咱喝多了那可就是灵魂出窍、飘飘欲仙了。
说到这,上流君都好奇,大家在饭桌上都几杯倒啊?
△堪称“琼浆玉液”的闷清酒 | 来源:小红书@萧山好物-萧融严选
作者| Truman
编辑|Tr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