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妇一见害了臊,哎呦,这可怎么办呀,她急忙就把衣裳襟来撩……”2月9日开幕的胡集书会上,“曲艺集市”小书场正上演山东琴书《偷年糕》,诙谐的唱词惹得观众发出阵阵笑声。
作为这场节目的演员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今年33岁的邓涛“戏龄”已有20多年,已经连续3年参加胡集书会的演出。
邓涛出生在“中国曲艺之乡”滨州市惠民县,受家人的影响,从小听戏、看戏,后来学戏、唱戏,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经过2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这个当年胡集书会上的“小迷弟”已经成了书会演出里的“老演员”。
小戏迷与恩师失之交臂
邓涛的爷爷喜欢曲艺,家里的大录音机好几个,好几箱子的戏曲和曲艺磁带。
“记得当时爷爷早上起床就把录音机打开,一直放,邻居有来串门的就请他们听,选喜欢的播放,共同陶醉其中。”邓涛回忆道,每逢正月十二的胡集书会,都会有下乡说书的艺人来村里说书,爷爷经常骑着车子带他到胡集镇听书。
耳濡目染中,邓涛也喜欢上了曲艺,说书人优美的唱腔、渊博的知识、伶俐的口才,让他羡慕不已。
“每年的正月十二是胡集书会正式拉开帷幕的一天,我记得上百名艺人撂地说书,当时也没有音响,但是他们都精神抖擞、慷慨激昂,展现着曲艺的魅力。”慢慢地,跟着爷爷到胡集书会听书,成了邓涛每年正月里的一件大事。
从小学到高中,邓涛对曲艺特别是家乡戏吕剧的喜爱与日俱增。在完成学习的情况下,他花费了大量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曲艺,去模仿。但凡学校有文艺演出,他总是争取机会登台展示。
2013年大一下学期,已经是滨州学院曲艺协会成员的邓涛,在一场省曲协的下乡演出中第一次见到了自己后来的恩师——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姚忠贤。
当时73岁的姚忠贤表演了一段《正反话》,逗得台下观众前仰后合。当时的邓涛还没怎么接触过山东琴书,后来才知道山东琴书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我当时在想:曲艺里边还有这么好的鼓曲形式。我得学!”
舞台上的姚忠贤精神抖擞,优美的唱腔、大气的表演、诙谐幽默的段子,让邓涛深深喜欢上了山东琴书。然而,当时他在台下只顾着看节目,没想着索要姚忠贤的联系方式,师徒二人失之交臂。
更多年轻演员的出现让人欣喜
但师徒二人的缘分也许早已注定。2015年,经圈内老师牵线,邓涛专程去济南拜访姚忠贤老师。当时的姚忠贤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全国各地演出,朋友帮忙约了好几次才最终成行。
在姚忠贤面前,邓涛简单地唱了两句,他自己觉得唱得不大行,但姚忠贤老师还是十分认真地提了几条指导意见。随后,老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等你毕业先工作,爱好不能丢,但是得先工作保证有口饭吃。现在传统曲艺市场不景气,专业从事这个吃不上饭。”
“老师的话点醒了我,从那以后,我在保持这项爱好的同时把更多时间用在了学业上,毕业后一直努力工作,但唱戏始终没放下。”邓涛说。
时间来到2023年,姚忠贤山东琴书工作室开课,邓涛得知后马上又去了济南。这一次,他终于如愿加入了姚忠贤的琴书工作室。2年多的学习时间,邓涛每周都要在滨州和济南间往返多次。
“记得有一次去姚老师家里,就一句唱词,姚老师83岁高龄带着我唱了9遍,当时感动得我在内心狠狠地发誓,我一定把山东琴书学好、唱好、传承好,不能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培养。”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两年的学习,邓涛对山东琴书的唱腔、咬字发音、表演有了更娴熟的掌握。
在曲艺的学艺之路上,另一位恩师——来自西河大鼓世家的冯家门三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冯增奎也让邓涛受益匪浅。两人因同在胡集书会上演出而相识,邓涛拜师学艺,后来成了老师的长期演出搭档。
2024年的胡集书会遇到了恶劣天气,气温低,演出时还下起了大雪,路上观众很少,邓涛就有点懒惰,冯增奎对他说:“咱来了就得上,哪怕有一个观众。”于是,师徒二人在大雪中表演了一段西河大鼓《凤仪亭》。
“那次的演出经历让我更加懂得了什么叫敬业,敬业是尊敬别人也是尊敬自己。”邓涛说,今年的胡集书会天气很好,让人表演起来特别起劲儿。更让他感到动力十足的是,今年的书会来了更多年轻演员,甚至还有在读的大学生参与演出,这让他看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
(大众新闻记者 韩凯 通讯员 王军 报道 策划 申红 统筹 王菁华 李忠运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