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亚冬会开幕式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设立分会场,这一创新之举是哈尔滨以冰雪为媒,借亚冬会东风,全力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实际行动。从松花江面到公园广场,人们尽情享受滑冰、冰球、冰爬犁、冰嘎等传统冰雪项目的乐趣,成为城市文旅的一张响亮名片。
哈尔滨展现国际化风范
夜幕下的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变身梦幻城堡,这座百年建筑见证着岁月变迁,也是哈尔滨多元文化的生动缩影。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阿列克谢・西索耶夫与妻子阿亚娜・莫佐罗娃正兴致勃勃地在这里拍照留念。他俩正是为亚冬会而来。怀揣着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和对中国的好奇,这对哈萨克斯坦夫妇踏上了这场跨越国界的旅程。1月31日他们从阿拉木图出发,在北京游玩了三天后来到哈尔滨,此后观看了2月10日哈萨克斯坦队与韩国队的亚冬会男子冰球赛。
西索耶夫夫妇在哈尔滨停留一周,这里令他们颇感意外。“除了语言,这儿甚至和我们的家乡没什么区别。哈尔滨非常多元,也很国际化。虽然哈萨克斯坦也有冰雪,但来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了冰雪别样的美丽与浪漫。”在哈尔滨的日子里,莫佐罗娃常常感慨,这里让她有一种强烈的家的感觉,因为有她熟悉的芭蕾舞、美食、建筑和文化。
西索耶夫与莫佐罗娃的哈尔滨之旅,是这座城市借亚冬会东风大力发展文旅的生动个案。作为国内冬季旅游的“顶流”之城,哈尔滨今年以来入境游市场持续升温,客流量显著增长。今年春节假期,入境游客数量激增144.7%。
为了让中外游客拥有更优质的游览体验,哈尔滨全面升级软硬件服务。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极地公园、伏尔加庄园等热门景区,多语种讲解员穿梭其中,中英双语的指示牌与导览图随处可见,为不同语言背景的游客提供指引。同时,哈尔滨设立了56处亚冬会志愿者服务站,站内志愿者随时待命,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外语导览等贴心服务。
亚冬会元素增添全新魅力
漫步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仿佛开启了一场奇妙的亚洲之旅。晶莹剔透的冰雕作品栩栩如生,将亚洲各国与地区的标志性景观一一呈现:中国天坛、印度泰姬陵、泰国大皇宫、卡塔尔卢塞尔体育场、阿联酋哈利法塔、新加坡鱼尾狮、马来西亚双子塔……这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展现亚冬会主题“冰雪同梦 亚洲同心”打造的主题展,展示了亚洲45个国家与地区的标志性景观。
连续18年参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设计和建造的冰雕师傅胡显春介绍称,除这些标志建筑外,主形象大门“冰雪同梦”由45根冰柱组成,代表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园区内的主塔“亚洲同心”则以亚奥理事会会徽为设计灵感,两侧环绕着象征中国和东亚的巨龙、象征中亚和西亚的雄鹰。
来自北京的李连均一家,没有前往现场观看比赛,也趁着亚冬会举办之机专程来哈尔滨感受大赛氛围。李连均表示:“其实我们以前就来过哈尔滨,来过冰雪大世界,不过这次的感觉和以往大不一样。这些冰雕是以前完全没有的,我还在中央大街上遇见了不少国外运动员。”有了亚冬会加持,原本就极受游客欢迎的冰雪大世界在今年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61万人次,2月1日单日入园游客数量更是突破10万人次,创单日入园游客新纪录。
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一座每面都刻有亚冬会吉祥物的雪雕“传奇圣火”,尤为引人关注。据介绍,这座雪雕高13米,用雪量达1600立方米,由八位工匠师傅历经五天得以完成。而名为“亚冬列车”的雪雕作品上坐满了小朋友,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冰雪运动助力文旅
视野广阔的哈尔滨借助当下火热的旅游势头,营造出浓郁的冰雪运动文化,让它融入城市每个角落,成为当地文旅的新名片。
哈尔滨今年在松花江面、市区公园、广场空地、校园操场、内河内湖等场地建设500处以上群众身边的冰雪运动场地,推出滑冰、冰壶、冰球等大众化冰雪休闲娱乐产品,组织开展100余项冰雪节庆赛事活动。
在道里区体育公园,人们尽情享受着滑冰、冰爬犁、冰嘎等传统冰雪项目带来的乐趣。孩子们坐在冰爬犁上嬉笑打闹,在冰面上飞驰而过;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冰嘎,享受着冬日的惬意时光。
85岁的金梅华带11岁的孙女张紫睿来滑冰,她也没闲着,熟练地打起冰嘎,引得周围游客纷纷注目。来自广州的李阳忍不住上前试了试,他有些紧张地握住鞭子,用力一抽,冰嘎歪歪斜斜地转了几圈便停了下来,引得一旁的小朋友们咯咯直笑。
倘若游客对滑冰感兴趣,他们可去道里区体育公园,只需凭身份证与电话号码完成登记,便能免费租到冰刀鞋,尽情体验滑冰带来的乐趣。贵州省铜仁市、南京市浦口区、海南省东方市……工作人员手中的登记册上详细记录着每位租借者的属地信息。直至16时公园关闭时,登记租冰刀鞋的人数已达到157人,其中超过半数都来自哈尔滨以外的地区。
据统计,今年春节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量达1215.1万人次,同比增长20.4%,旅游总收入高达191.5亿元。以冰雪为媒,结合亚冬会为新的引流点,哈尔滨正将这场体育盛会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
(本报哈尔滨2月1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