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人会依例发个元宵节快乐的信息,传统节日中的元宵,已经淡出社会生活,元宵节的热闹,不能说是已经成为记忆,而准确地说,已经成为历史。



在历史上,上巳节是一个人们外出游玩的重要节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可见其盛况。后来,上巳节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寒食节体现远古先民对火的崇敬与禁忌,从古诗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寒食节的地位,寒食节比清明节更为重要。后来,寒食节也慢慢淡出了生活。
比较而言,元宵节还算好的,至少人们还没有完全淡忘这个节日。
除夕的火,元宵的灯。在古代,元宵节是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公众社交性节日。东风夜放花千树,可见其热闹场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可以看出,元宵节给青年男女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公共场合和交流机会。



说起男女婚恋,我们简单的想象,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的男女青年,对自己的婚姻,严重缺少自主性。事实并非如此。古代的男婚女嫁,并不是父母包办婚姻的代名词,古代的男女青年,也有很多的交流,有相识相知的机会。
可能,宋明理学的兴盛,是男女青年从自由交流走向高度禁锢的分水岭。宋之前,男女交往交流,相对来说,是开放健康的。宋之后,女性的社交空间变得局促狭窄。女性缠足这种极其变态的习俗,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就是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时上流社会的男性,开始迷恋于研究房中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宋明理学具有很强的病态基因。儒家思想,发展到宋明理学,基本就是走到了穷途末路。
理学盛行,男女大防,男女不能健康交往,上巳节这个男女交往的节日,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自然就无疾而终。明清时期的元宵节,正常的女性已经淡出,男性则是成群结队挟妓纵欢,此时的元宵节,热闹之中透出社会文化的病态。



现在,社会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春节过半个月,已经成才为奢求。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与自由度,与古代相比,已经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元宵节的社会文化基础,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不再重视元宵节,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元宵节不再重要,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而叹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