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县寒王乡后寨村打铁花表演。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2月5日,左权县寒王乡后寨村热闹非凡,1600℃的铁水与黍米金灯交相辉映,将辛弃疾笔下的美妙意境化作生动现实。这场延续了六百年的“点金灯·打铁花”非遗活动,以守正创新之姿,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盏金灯:
六百年活态传承
清晨,69岁的王移籽已经开始制作金灯,几经揉捏,黍米面团在她手中迅速变成了莲花灯盏。“捏灯要‘三揉三醒’,老辈人说这灯里装着六百年的期盼,承载着祖祖辈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案台上,“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灯阵散发着金黄色的油光,那是岁月沉淀的痕迹,也是农耕文明信仰的延续。
据村志记载,“点金灯”习俗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村民们按人头缴纳黍米,蒸糕捏灯,随后迎送金灯至观音堂祈福,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金灯过处,油香满路,这是刻在血脉里的乡愁。”王移籽轻抚灯盏,眼中满是对古老传统的珍视。
全民共舞:
古俗里年味浓厚
晚上7时30分,激昂的锣鼓声打破了暮色的宁静。属蛇的少年手提红灯笼,迈着左权小花戏活泼的舞步开道,后方绣球飞舞、彩扇飘逸,百盏金灯串成一条流动的星河。来自太原的游客刘雯倩手持油壶,跟随着队伍为灯阵添油,灯影闪烁间,金灯一盏盏被点亮,吸引游客纷纷驻足拍照。“好久没有感受到这么浓郁的年味了。”刘雯倩不禁感叹道。
31岁的村民冯浩平时在县城上班,得知村里举办“点金灯”“打铁花”活动,特意请假赶回来。他热情地向游客们介绍文化习俗的含义,“真是没想到,有这么多村民积极参与这项民俗活动,还吸引了很多游客融入其中。”冯浩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自豪。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家乡文化的传承,更是家乡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有力见证。
云端乡愁:
直播间打造文化IP
“家人们快来看!打铁花来了!”村干部刘璐瑶手持云台,全神贯注地进行直播。此时,抖音账号“后寨村的小故事”直播间有1.6万人次观看。
镜头里,非遗传承人有力地挥动杨木拍板,炽热的铁水冲天而起,与高空中的烟花相遇,碰撞出金红色的铁花瀑布,绚烂夺目。“人回不去,但心跟着铁花回家了。”直播间里,一条条弹幕饱含着远在他乡的后寨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通过网络直播,后寨村的非遗文化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在外游子寄托乡愁的文化IP。
守正创新:
多元化场景燃热情
后寨村党总支书记崔颜红告诉记者:“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
属蛇村民的专属祈福仪式,让大家感受到了独特的生肖文化;自编自演的“蛇年春晚”,充分展现了村民的才艺与热情;绚烂的烟花秀,以现代的浪漫与传统非遗交相辉映;传统的晋剧表演,让老一辈重温经典,也让年轻一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点金灯是我们村传承了六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盏金灯都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次的活动不仅是简单的文化传承,更是凝聚乡魂、推动乡村发展的创新实践。” 崔颜红笑着说。
当最后一朵铁花隐入夜色,后寨村观音堂前的金灯依然长明。
穿越了六百年的光,照亮的不只是后寨村的夜空,更勾勒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轮廓——传统在创新中重生,乡村在文化中振兴,恰如村民手中那盏永不熄灭的金灯,始终映照着后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