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过完年缺钱,最近不少人私信我要“清仓大甩卖”。比如一位老人这些天不断地发消息,一天几百条。从刚开始的“帮我卖”,到最后近乎哀求的语气,想要我帮他找个“大买家”。
但我从来不做这些事情,收藏是自己的爱好,怎么能让别人代劳呢?
帮别人卖,要么是赚手续费的正规平台,要么是为了前期费用的拍卖公司。普通玩家都是在互相交流中成长,探索出渠道,更何况他这些所谓“藏品”,我都不知道卖给谁。
后来他的子女也联系我,加上之后了解才知道。这位七旬老人已经偏执到一种程度,把收藏当成了唯一的“慰藉”,衍生出了一种严重的收藏癖。
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神经可塑性下降,老年人更依赖固有经验而非科学的信息。这些年,他光是买的硬币就堆满了屋子,他的子女要求去银行兑换等额面值。
但老人非但不愿意,还天天大骂子女“不孝”、“想骗我的宝贝”之类的难听话,俨然和子女有仇一样。
老人的儿子说:“很后悔教会父亲玩手机,自从前些年学会之后,就像魔怔了一样,看各种谣言视频,把别人说的话当成至理。”
以前天天跟他的孙女说不能相信网络,可自己学会上网之后,却深陷进去不可自拔。
这些硬币都是在各种直播间买的,还有一麻袋甚至是老人自己骑着三轮,去隔壁县收的。那股“毅力”让邻居们都看着不可思议。
子女们也纳闷,老人年轻时那么精明强干的一个人,怎么到老了糊涂成这样,说啥就信啥?主播说硬币、粮票买下了能升值几百倍,二话不说就买。
他们怀疑这是老人的“报复性”消费,年轻时吃过太多苦了,到老可能源于对健康的焦虑,先前买了一堆保健品。后来收藏也可能是渴望通过“为后代留下财富”证明自身的价值。
尽管子女们都说不用“证明”什么,安心养老就行。可老人就是不愿意,且因为成长于物质匮乏的年代,对“囤积”和“保值”有天然执念,结果越买越多!
一些“崭新”的粮票看着品相很好,结果子女拿去请行家看,都是假的。这也太过丧心病狂,贩子连这种便宜货都要造假,摆明了要狠狠割老人韭菜。
人老了,社会角色弱化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非要试图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年轻人的偏执可以靠成长来摆脱,但这么大年纪想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刚开始子女还以“浪费钱”、“不理智”来指责老人,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现在只能用一些温柔的办法了。
论单件,可能也就是这些铜元有那么一丁点价值了,那也是相比硬分币和粮票来说。这一堆铜元问其来历推断出,是古玩贩子挑剩下的,老人当宝全给买下来了。
具体花了多少钱他们没说,但子女偷偷翻他手机才发现,半生积累的财富就这么撒出去了。
他的子女们后来专门找心理医生,学了一些认知行为疗法试图改善。结果出门刚回来,又碰到快递送上门,老人炫耀式的展示这是他在直播间买的新东西!
他们只能跟父亲说:“收手吧,别这么搞了,不是不让你收藏,你得先问问我们然后再买不好吗?”然而效果依然不怎么样。
老人似乎已经知道他买的基本都是“破烂”,还在网上到处找买家,但嘴上就是不肯承认自己错了,花钱依然如流水。
这篇文章不说收藏,只是在介绍当前一个普遍的问题。不管是收藏品、保健品还是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老年人的偏执,本质是对抗岁月流逝与价值消亡的最后一搏。
“好心办坏事”是常态,因为他们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作为子女,终极任务并非“纠正”,而是通过共情搭建桥梁,在理解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以科学手段规避风险。最重要的,还是多陪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