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很多人说中国的春节终于成了一个世界级的节日了。但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经十五年了,它成了一个世界级的艺术了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而作为非遗成功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很多地方依然失去了“烟火味”,这还是一个完整继承的非遗春节文化吗?
同为非遗,篆刻印章本是各阶层权力、身份、责任、信用的体现方式,此犹为正事。后来渐变成小圈层祈吉、自诫、记铭、申志的自媒载体,这己属闲情。但中国人往往在闲功夫上下的真功夫,并不比正事少,过去通过印章往往可以看出用印者和刻印者的秉性胸襟、气度抱负、气质涵养、文化素养、文艺品鉴、匠心意趣……此是心印印心,这尚归艺道,仍未可以等闲视之。
当下的篆刻大都似乎就只剩下“闲”了,少了后续修练的诸般“功夫”,只靠描摹依附时风的一招半式,既不能自证面目,也不能自铭心迹,有些印人甚至已不能用印作来印证自己的印人身份,要靠用某种证号了,尤可喷饭。没有新的东西拿出来,就应该去回炉重造。
纳兰性德有词曰:“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有导师曰:“我们深度融入展览本身,不是融入艺术的本身和历史的本身。”这导致了一个严重问题,不少篆刻作者都走向了一种展览评审环境下的一招鲜思维,以国展培训班短平快的突击或者复制时风为主,这使很多极有天分的印人就如同未有板眼却急于挑梁的戏子,由于缺乏系统声乐专业性和长期的声乐训练,并没有将自然嗓音转化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能力,导致声带状态极为不稳定,在音域的表现糟心,后期极易“塌中”,或者早早就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倒嗓,声带丧失可塑性、成长性。
当下的篆刻正如一场璀璨绽放烟火表演秀,而我更喜欢逶迤前行不灭的炬火,甚至是一灯独明。正如春节少了驱邪避祟的爆竹,而元宵的火树银花却仍可期待……
唐诗曰: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因此,不能闲,且坐看东齐印社的元宵灯印。
--寸 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