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矮婆娑,满树挂秤砣。我们平时吃的茄子,金山话叫‘落苏’!”近日,位于“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金山区张堰镇秦阳村的乡音馆正式开放,也迎来金山本地学生、亲子家庭前来研学体验,在田间课堂腾出的这块“自留地”上,一起讲好传承金山方言、体验农耕文化的故事。

这座乡音馆由闲置的老机口改造而来,展馆面积约80平方米,清雅简朴的建筑风格增添小水井、竹林、酱菜缸等农家生活“微景观”。踏入展馆内,则分为文化延展、方言体验和吴语工作室三大功能区,“金山话是吴语的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形成和金山地区的地理环境、移民文化以及历史变迁密不可分。”移步期间,孩子们对金山各地的不同方言也产生了浓厚兴趣,金山虽然地域不大,但不同乡镇间却有着微妙的差异,他们聚精会神,努力分辨着其中的差异,感受家乡方言的多样性。同时借助乡语谜面墙、情景演绎等互动方式以及线上“方言说说说”数字技术,增强方言学习趣味性,在比一比、赛一赛中展现语言魅力。


在农耕文化乐园,研学者还能观看到各式各样的民间农具,到实践基地体验翻地、挖沟渠,前往小鲁班工作坊学做木工,走进农村合作社摘果实、挖荠菜、做馅料、包馄饨……

“方言、谚语、俗语,这些和农耕文化密不可分,很多词汇是从日常生活中逐步积累、提炼而来,蕴含了很多民间智慧。我本身就对方言情有独钟,之前也和孩子们一起创作了方言快板宣讲洁美乡村,用本地话和大家交流,听得熟悉亲切,老百姓的接受度也很高。”讲到建馆想法,驻村第一村书记陈红表示,现在年轻一代说方言土话越来越少,为了更好激发新生代对农耕文化、金山方言传承的热情,让他们听得懂、喜欢说、传承好方言,正好结合村部现有农耕文化乐园、劳动实践基地等优势资源,另外在村民公园设置多个农耕寻宝打卡点,将村史馆微改造出小鲁班工作室功能空间,“串珠成链”形成一条农耕主题研学路线,汇集乡音、乡愁、乡景、乡史、乡味、乡风等多种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乡音馆的建设、运营吸引来区语委办、区档案局、高校和山塘苑文史研究会的指导和参与,并邀请阿根廷吴语研究者吴飞得不定期担任讲解员、方言推广者,以老外讲方言的新形式,带动更多年轻人关注并重视方言这一“地域文化之根”。今后,吴语工作室也将成为吴飞得等方言爱好者们前来当地采风的研究基地,为他们收集、整理金山最原生态的方言,保存、保护和展示金山方言文化提供交流空间。

“普通话使你走得更远,方言可以让你记得回家的路”,方言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感知民俗、体验农事中追寻乡音,能让金山方言土话更好活在生活中,实现更好的传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