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虹口区瑞康里历史文化风貌区,2023年列为上海市开展创新城市更新模式机制的第一个试点项目。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以99.69%的同意率完成更新意愿征询。当我跨进生我养我的老弄堂,原先充溢烟火气的弄堂,不少居民正忙着打包、找房、搬家,隔壁的老邻居依依不舍地告别,我取下了蓝底白字的94号门牌号,将往年温馨的记忆深藏在心里。


▲谢稚柳居住的海伦路瑞康里139号

瑞康里居民邻里情非常浓厚。谁家办喜事、亲戚来做客,圆台面就会飘然而至;哪家有了外地的农副产品,隔壁总会人手一份。当时灶间狭小,邻居难免有矛盾,但只要一有天气转阴,晾衣杆的衣服就会有人悄悄地收下保管,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常态,邻居间真情常在。

印象最深的是97号朱家姆妈天井里那口水井。此井当属瑞康里的“独养儿子”,井口呈圆形,井口直径约1米不到,青砖砌就的井圈,有些许青苔粘附在表面。到了炎夏季节,它就成为我们这一条弄堂左邻右须臾不舍离的宝贝。朱家姆妈是温州人,一口温州上海话,属于标准混搭。一到酷热时节,她就挨家挨户发布“来打井水啊”。于是各家的西瓜、酸梅汤、黄瓜接踵而至,她家里的那口井成了公用“冰箱”。弄堂的小朋友到她家去打井水,难免会将水洒落在地板上,朱家姆妈总是很体谅地说“没关系,没关系”。那口情深意长的井,润泽了瑞康里的左邻右舍。

瑞康里原溧阳路853弄的过街楼下,是王老板的烟纸店,一般烟纸店都是街面店,开在弄堂里的可谓凤毛麟角。这间靠墙一溜长长的只有8平方米的小店,除了居民们需要的烟酒等日常生活用品,还有我们小孩子喜欢的盐津枣、山楂片和棒头糖等。位于溧阳路的弄堂口是瑞康里的总出口,而烟纸店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门卫室”。王老板的孙女告诉我,每天晚上9点敲过,她的阿爷就将弄堂的大铁门上锁了。有时弄堂居民半夜里逢病痛或急事外出等,只要敲敲小窗告急,都是阿拉阿爷披衣开铁门,无论春夏秋冬都任劳任怨为居民提供热心服务。如果居民晚上需要购买店里的货品,已经就寝的王老板也会从床上起身,打开店里的小窗门,满足居民的急需。阿爷是有口碑的老好人,居民若有“赊账”,他总是满口应承,从不打回票,让邻居满意而归。如此贴心的服务,王老板经营的这家烟纸店当然在居民中有口皆碑。

文章来源:虹口区档案馆《往事》期刊(2024年刊),有删改。

作者:金洪远

讲述人:蓝舟

编辑:葛敏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