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瑞康里建造于1930年,由英商麦加利银行建造,共有188栋。与沪上众多石库门弄堂一样,它有灰色墙体搭配屋顶深红色瓦片,黑漆大门垂下两个闪亮铜环。特殊之处在于,弄堂周遭有五条马路环绕,北有海伦路,南是新嘉路和嘉兴路,西有四平路,东是哈尔滨路。当时虹口主要为日本人集聚的地方,所以嘉兴路地区的石库门多受到日本文化影响,居民中有不少日本的高级职员。
▲瑞康里
抗日战争胜利后,瑞康里区域内空屋多,租金低,一部分随国民政府来沪的新闻工作者、书画家、法医、律师等在此定居,尤其我们这一排以教师为多。我家当时居住在94号。92号是著名报人赵超构的家,赵超构先生是新闻泰斗,自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后,先后受到毛泽东7次接见。95号是陈文沛伯伯,他是中国早期赴美留学生,是中国有名的丝绸专家。后面弄堂139号居住的是谢稚柳先生。
海伦路弄堂口门匾上“瑞康里”三个大字,字体清新脱俗令人耳目一新。后来知道这是著名书法家唐驼的手笔,瑞丰里、瑞庆里、瑞吉里、瑞源里都出自他的笔下。唐驼吸取“二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笔法,笔画既有“颜楷”之雄,又有“柳体”之瘦硬,提按分明,撇捺常露飞白,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唐体”,与沈尹默、马公愚、天台山人并称“海上题额四大圣手”。
要说这些名人的居所和普通居民住房的区别,弄堂里居户基本是“一居室”,而他们都是“独幢头”。所谓“独幢头”,即一家居住该号房子从一楼到三楼的全部房间。这种情况在瑞康里并不多见,是居民眼里的大户人家。
儿时夏日的傍晚,家住92号的赵超构伯伯,在后门怡然自得地坐在竹椅上,前面一只方凳,上面放着一盒牡丹烟一杯茶,与围坐他旁边的左邻右舍一起聊天。我采访谢稚柳的女儿谢璎教授和隔壁邻居们时,他们的回忆中,谢家的亭子间是“弄堂里熄灯最晚的”,大画家很谦和,出门与邻居打招呼一点架子都没有。
▲谢璎手绘亭子间草图
瑞康里还有一些洋居户。88号的住户是我妹妹的同学,她的母亲是日本人,天热时,可以经常看到她母亲脚蹬一双木拖板,拎着菜篮头在弄堂里穿过,还时不时和左邻右舍亲热地打着招呼,说的是一口正宗的上海话。19号楼上有一户人家是一对日本夫妇,男的叫桥本,是工程师。有时,我们学习小组中间歇息时,那位日本阿姨会邀请我们去她楼上听“半导体”。那个年代半导体收音机是稀罕物。而靠近现四平路(原溧阳路)的弄堂底楼住户是印度人,两个印度小姑娘长得非常漂亮,细眉大眼,属于高颜值的“黑里俏”。她俩和左邻右舍的小朋友相处和睦,星期天和小伙伴在弄堂口边唱歌谣边跳橡皮筋,成为儿时记忆里难忘的风景线。
文章来源:虹口区档案馆《往事》期刊(2024年刊),有删改。
作者:金洪远
讲述人:小薇
编辑:葛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