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巨浪上的舰队第389款装备
简介
在1993年,中科院开始研发用于取代台湾陆军现役工蜂六型的新型车载多管火箭系统,名为雷霆-2000(RT-2000),并于1997年6月的汉光13演习中首度亮相。雷霆-2000的原型车采用美国Oshakosh的M-977八轮载重车作为底盘
雷霆-2000火箭发射器的俯仰范围为0~50度,回旋范围为左右各60度。雷霆-2000的火箭发射器采用与美国MLRS类似的模块化设计,发射器的框架与储存火箭的箱体(兼具储存与发射功能,发射后即丢弃)分别为独立单位,只要结合在一起就能备便。此种设计的第一个优点是让再装填速率大幅增加, 整个作业只需7分钟。由于操作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雷霆-2000只需三人。模块化设计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武器的使用弹性广泛,无论是何种口径或型式的弹种,只要发射箱体能与发射器框架结合
目前中科院为雷霆-2000发展了三种系列的火箭弹,分别是MK-15、MK-30与MK-45,三种弹药都采用尾翼稳定式设计
其中MK-45:口径227mm,弹长4.021m,重305kg,最大射程45km,MK-45的钢珠高爆战斗部长度172.5cm,拥有25000枚直径8mm的钢珠,杀伤范围更广;而双用杀伤战斗部的重量为175kg,可装备518枚双效弹头。MK-45的发射箱为六联装(2X3),发射器框架最多能同时安装两个发射箱,共搭载12枚MK-45。
使用MK-45时,全部12枚则可在48秒内全部射出。
由于雷霆-2000射控系统精确度良好,且自动化程度高,驶入阵地后只需三分钟就能备便接战,射击时的误差率低于射程的1%,接战完毕后也可迅速撤离,此种打带跑战术可大幅增加敌方反砲兵射击作业的困难度,车上的人员仅需透过驾驶席的触控式荧幕操作整个接战程序,完全无须下车作业。为了在射击时维持稳定性,雷霆-2000的驾驶席后方以及车尾各装有一对液压伸缩臂,射击时用于支撑地面,整个收放程序完全自动化。此外,雷霆-2000车上还附有一具负责吊换弹箱的液压起重机,能自力进行弹箱更换作业。
雷霆-2000的原型车采用10吨级的美国军规M-977八轮载重车,越野性能良好,但由于Oshakosh厂报价超过国军预算 (该厂的报价是原型车阶段的2.5倍),导致后续量产车型被迫放弃此型底盘。
量产型雷霆-2000为量产型的MAN底盘是战术载重15吨级,比起战术载重10吨级的M-977重得多,此外商规的MAN的油耗表现也优于M-977。不过,用于量产型雷霆2000的MAN底盘,仅有油箱具备防弹能力,这是因为雷霆-2000被设定于低强度环境下作战 ,此外MAN底盘底部各种管路与电线也未经妥善保护,多半暴露于外,容易遭受火箭发射后的高温高腐蚀性燃气的侵蚀。原本M-977的液压驻锄 的驻锄头就装置在驻锄上,在部署时完全毋须人力协助,但量产型雷霆-2000则将驻锄头改为人力拆卸式,驻锄头平时储放于底盘两侧下方的圆形支架上 ,部署时再由车上人员下车进行拆装作业。整体而言,军方坦承量产型雷霆-2000的MAN商规载重底盘整体性能稍逊于M-977,但还算是符合陆军标准。
历经多年波折之后,台湾陆军在2010年11月5日正式确定量产雷霆-2000;
在2012年8月,雷霆2000多管火箭开始拨交台湾陆军,由台湾陆军六军团砲兵指挥部成立的实验营接收,展开为时一年的接装测评,而第一个雷霆2000多管火箭战备营则逾2013年内成军。
最终生产了43套,装备三个营,每营数量为14辆。
关于模型
1.借用man底盘,考证收窄宽度,调整轮距并匹配相应的传动,连杆,液压,弹簧等的位置
2.添加发动机,转动装置并匹配排烟,走线等位置
3.考证后4轮轮箍重制并重制统一贴图颜色
4.玻璃透明化并添加驾驶室内构
5.添加反光镜
6.修复驾驶室背面贴图重制UV
7.重制起重机和起重机控制器并添加贴图和UV
8.重制备用轮胎级支架
9.修复储物箱
10.展示千斤顶放下收起装填
11.添加火箭弹运输和发射状态(发射筒镂空
12.添加驾驶员和火箭弹(火箭弹添加发射尾翼展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