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春走基层”,我们把目光投向山东半岛南V场址5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这是山东省首批平价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每年可发电15亿千瓦时,替代标煤45.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5万吨。

春节前夕,电网保供压力增大,海上风电项目如何维持安全运转?

(一)带着这个问题,2024年12月25日,我们抵达烟台,联系上国家电投集团山东能源海上风电公司海阳场站的场长杨小龙。他从事这个项目相关工作已经9年了,见证了海上风电项目拔“海”而起的过程。经沟通,他同意带着我们搭乘风电运维船出海巡检。次日一早,我们前往海阳港码头。一路上,我们既激动又忐忑:要怎么克服恐惧爬上风机?我们可以做好报道、讲好故事吗?出海作业“看天吃饭”,对风和海浪的要求很高:风速要低于9米每秒(5级风以下),且海浪浪高要低于0.6米。冬季海上天气多变,作业窗口期十分有限,究竟能否出海,大家心里都没底。8点,杨场长传来好消息:“具备出海条件,可以出海!”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冬季的海风寒冷刺骨,像锯子撕扯着皮肤。杨场长告诉我们,这次出海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对一台停止运行的风机进行消缺检修,二是全面检查V场址的海上升压站。

(二)

2小时后,我们跟随生产运检班工作人员抵达第一个检修点。120米高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赫然立在眼前,令人望而生畏。

做足一番心理工作后,我们穿上10余斤重的安全装备,下定决心:爬上去!

运维船靠泊在风机塔筒旁,船下浪涌起伏,浪高最大可达2米。杨场长告诉我们,从船头跨到爬梯上是第一步,也是最危险的一步。

在巡检人员的搀扶和保护下,我们顺利跨上10余米高的垂直爬梯,进入风机塔筒内部,乘电梯上升80多米,再徒手攀爬10几米的爬梯,终于到达机舱。

塔筒内部没有寒风,但十分阴冷。金属梯冰冷刺骨,我们的手脚冻得直打哆嗦,可身体却因为厚重的衣服、狭窄的空间闷出了汗。

一出机舱,窒息感扑面而来。没等我们反应过来,杨场长就已熟练地找到故障点开始检修。我们跟上去,在保证安全且不影响他们工作的前提下,将这一切记录下来。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不仅需要在心理上克服恐惧,生理上也要与寒冷海风作斗争。

40层楼的高度,不足3平方米的活动范围,我们站在气象站平台上,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随风晃动。可杨场长说,这样的场景他已经历过近2000次。

完成风机巡检维护后,我们迎着落日来到海上升压站。

海上升压站是海上风电场的“心脏”,V场址71台风机发出的电能全部在此汇集、升压,再通过海底电缆送入千家万户。这里面积大、设备多,工作人员要时刻保持严谨细致。

(三)

对于风,杨场长又爱又恨:出海作业时,他希望风平浪静,和同事们平安、顺利地作业;没有出海任务时,他又希望刮大风,发更多的电。

谈起未来,杨场长说,希望可以与同事们继续深耕海洋风电领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他告诉我,这种与风的特殊“缘分”来源于对岗位的坚守,对工作的执着,来源于对风电事业的热爱。

在与运维工程师们的相互磨合、鼓励之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海上舞风人》的拍摄制作。视频在电视端滚动播出,实现各大新媒体平台的全面覆盖。

“舞风人”的故事走出大海,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追风的路上,我们还在继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