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2月10日至11日,以“走乡村 看地名 话振兴”为主题的乡村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座谈会在惠民县举行。
本次座谈会由农村大众报、滨州市民政局、惠民县人民政府主办,驻惠民县省派工作队、惠民县民政局承办。座谈会邀请了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省内部分县(市、区)民政局及乡镇村庄代表等50余人参加。
座谈会现场。
地名是留住乡愁记忆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会代表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地名文化、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充分挖掘利用乡村地名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发言。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志云表示,乡村地名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信息,既是社会基础设施,又是乡村生产要素。乡村地名兼具治理、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现实中的地名往往是价值组合体。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过程中,要重视地名多重价值的挖掘和提升,完整挖掘地名价值。例如,可以积极借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行地名价值的核算探索,通过经营开发、价值补偿等方式,实现乡村地名价值的变现和赋能。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志云发言。
山东省政协委员、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桑哲建议,地名文化传承保护要探索从文化根脉向经济新动能蝶变。一个地方品牌,可以做到数百亿元的产值,说明地名资产不仅是地理标识,也是文化基因的载体,还是产业升级和区域竞争的密码。
山东社会科学院区划地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郭晓琳认为,发挥地名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惠民县在地名铸魂、地名赋能“土特产”、地名文创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典型案例。各地可以创新打造地名IP,为农业、文旅、电商等业态赋予更多亮点,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座谈会上,党的二十大代表、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介绍了当地发掘地名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做法。近年来,红泥崖村积极发展羊肚菌等特色食用菌种植,并注册了“红泥百花庄园”“莲·红泥崖”等商标,同时,正在以村庄所在的“老弯道”地名,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民宿。
党的二十大代表、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发言。
2024年2月,山东省民政厅、农村大众报联合主办了公益地名栏目《村名印迹》。一年来,该栏目刊发稿件80多篇,在全省挖掘报道一批特色村庄的村名由来、人文风俗、产业新貌等。座谈会上,参会代表对办好栏目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23年民政部启动“乡村著名行动”。滨州市民政局以做好“乡村著名行动”为主线,以创优“地名+”为目标,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系列工程,不断加强乡村地名管理及文化建设,推动地名工作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市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微信小程序,采集并上图农家乐、采摘园等利农惠农兴趣点以及乡村道路街巷等地名信息共3581条,进一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命乡村道路名2109个。
乡村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座谈会现场。
2024年以来,山东全省累计命名乡村地名4.99万条,设置维护乡村地名标志4.37万块,进一步打牢乡村地名数据底座。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乡村著名行动”采集小程序,动员社会力量推动乡村地名和利农惠农兴趣点采集上图,2024年,全省累计采集上图4.12万条。
此外,山东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展“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活动,全省共确定25个试点县(市、区),规范编制乡村物流网点使用标准地名地址,吸纳邮政管理员等力量参与“乡村著名行动”,加强乡村著名与邮政物流工作深度融合,助力农村寄递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同时各地充分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作用,注重在乡村产业品牌塑造中植入地名元素,探索开展“乡村著名 地名好品”活动,挖掘地名文化为“乡字号”“土字号”产品赋能,发掘乡村地名好品600余个。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伟 向雨瑶 周丹阳 通讯员 李美 郭佳音 吴佳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