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一句描写人生的千古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临江仙·送钱穆父》,这是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轼在杭州送别好友钱勰时写的词,全词如下: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虽千古流传,但很多人对其中的“逆旅”二字的理解,是错误的。

有人认为,生是起点,死是终点,从出生到死亡是逆向而行,人生便是向死而生,向死而行的过程,是谓“逆旅”。

这是对“逆旅”浪漫化的解读,但却不符合其本义。这两句诗能成为名句,恐怕也跟浪漫化地误解“逆旅”有关。

也有人直接理解成“逆境”,这也是错误的。



“逆旅”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旅馆”,最早的出处是《庄子·山木》:“宿于逆旅。”

“逆”字的本义就是“迎接”,《说文解字》中说:“逆,迎也。从辵屰声,关东曰逆,关西曰迎。宜戟切。”也就是说,在上古汉语中,“逆”跟“迎”是同一个意思。《左传·僖公二年》:“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杜预注:“逆旅,客舍也。”

旅馆就是迎接旅客的地方。

又有人问,那为啥不叫客栈、旅馆,非要叫逆旅?

那是因为,逆旅是最早的叫法,客栈、旅馆是后来的叫法,就像我们现在都叫旅馆,而很少叫客栈了。

客栈是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很容易触发一种漂泊的情感,每个人来到客栈,住一段时间,然后就离开了,就像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活一段时间,然后也离开了。所以古代诗人很喜欢用“逆旅”来形容人生的境况。陶渊明《自祭文》中有云:“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他就将死亡看成是离开旅馆,回归本家。



李白《拟古其九》中就有诗云:“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整个天地都不过是个座旅馆,我们都不过是寄居在这个旅馆中的客人,总有一天会离开的。

李白在他的散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再次表达这种感慨:“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在历代诗人的不断使用之下,“逆旅”这一意象已经跟人生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