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保珠 通讯员 王燕
近日,记者走进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王海明的工作室,一进门,便能看见栩栩如生的天鹅、野鸭等动物标本,芦苇、荻花散发着自然的气息,天牛、象甲等种类繁多的林果花卉病虫害标本,这些都是王海明多年来四处奔波、精心搜集的“宝物”。
工作室墙角处,鼓鼓囊囊的工具包内装满各式各样的调查用品,桌上显微镜、解剖镜并排摆放,旁边瓶瓶罐罐里装着药剂、样本。透过这些,似乎能看到王海明专注俯身观察、操作的忙碌身影,以及他为生态科研事业默默耕耘的日日夜夜。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鸟类被誉为‘蓝天精灵’,野生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好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就是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菏泽市林业局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王海明常常这样说,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
1985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的王海明怀着对林业事业的热忱,投身菏泽菏泽市林业局,从此开启了长达四十年的林业技术工作征程。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依然活跃在森林保护、湿地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第一线,并在这些领域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被誉为“平原森林的啄木鸟”和“生态文明的守护者”。
为推动林果花卉产业蓬勃发展,王海明经常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带上水、食物、相机和各类调查工具,钻树林、蹲地角、寻虫源、采标本、专注调查病虫害的发生态势,获得第一手资料,指导林农、果农、花农防治病虫危害,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野外工作让他经常饱受蚊虫叮咬,甚至被马蜂蜇伤,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他能及时发现林业“疫情”,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精准施策,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预防和除治,并为后续扑灭病虫害这一“不冒烟的森林火灾”积累了宝贵经验。
王海明深知科普宣传和科技推广的重要性,便走进田间地头、花圃果园、温室大棚,积极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面对面指导林农果农花农开展防治。他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培训班和讲座,提高学员的科技水平,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他边研究边推广,积极开展美国白蛾、春尺蠖、牡丹病虫害等生物灾害的研究与应用,策划并实施飞机防治和各种地面防治,取得良好效果,巩固了绿化成果和生态安全。
为提高社会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王海明四处奔走,深入调研,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在他的努力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加强,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物物种资源日益丰富,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每年11月十几万只大雁等候鸟现身黄河滩区湿地,广袤的菏泽大平原呈现出鸟语声声林海绿的喜人景象。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王海明为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竭尽全力。他深入全市十几所中小学校园,为上万名学生普及鸟类等生态保护知识,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传导方式,共同构筑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屏障,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社会风尚。他主持完成全市首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为保护管理和合理经营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先后参与查处捕杀黄鼬、青蛙、鸟类等违法捕猎案80余起,组织救护白鹳、大天鹅、灰鹤、豹猫等珍禽珍兽200余只,放生青蛙12万余只,有效保护了菏泽市的野生动物资源。
四十年的坚守与付出,让王海明收获了众多荣誉。全国最美科技志愿者、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先进个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普人物、菏泽市重大科技贡献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是对他工作的高度认可。他用四十年的时光,诠释了一位林业工作者对生态保护的执着与热爱,激励着更多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