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正在举行的第九届亚洲冬季奥运会上,中国队在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速度滑冰男子5000米等多项目决赛中包揽金银铜奖牌,一天时间内曾5次同升三面国旗!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无论是在体育比赛现场,还是人烟稀少的边境,又或是偏远山区里一所希望小学的操场上,凡是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都有中华儿女的奋斗身影,都有一颗拳拳爱国心。
1951年,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杰出代表,吕其明被选去到天安门广场上观看阅兵仪式。气势浩荡的方阵、各族人民沸腾的欢呼声、五星红旗组成的红色海洋……吕其明备受震撼,他发誓一定要为红旗唱一首歌。
这首歌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红旗颂》。
《吕其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作者:王立春
翻开这本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中的《吕其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起走进吕其明创作《红旗颂》背后的感人故事。
父亲牺牲那一年,吕其明十五岁。十五岁的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还记得,政委带他宣誓的那个难忘时刻。
从那时起,吕其明知道,自己会一心向党,一辈子为人民工作。
从那时起,吕其明就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从那时起,吕其明知道,自己将从这里,走向更远的远方。
他是踏着《军队向前进》的节奏,从童年走出来的。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走向他的华彩乐章《红旗颂》。
2016年3月,吕其明与上海爱乐乐团一行来到北京,他们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吕其明是主角,因为音乐会的标题是《把心交给祖国——吕其明作品专场音乐会》。
演出结束后,耄耋之年的吕其明上台致辞 图片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曲许多年,吕其明还从没在北京开过自己的作品专场音乐会,虽久经沙场,但这首次专场大型演出,还是让吕其明忐忑不安。他就像进京赶考的书生一样,等待着首都观众的大考。
等候已久的各路记者都争相过来采访,首都音乐界领导和专家以及各界观众一千多人都赶来了。当年那个在舞台上逃难的小毛吕其明,心情难以平静。
音乐会开始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腾空而起,音乐饱含激情,像绚丽的焰火撒向夜空,一下子震惊了整个国家大剧院。
《红旗颂》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
上海爱乐乐团正在演奏《红旗颂》 图片来源: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1965年2月,三十五岁的吕其明接受了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创作开幕曲的任务。当时,上海音乐家协会交给他的任务是写一首以“红旗”为主题的弦乐序曲。显然,和许多次接到的任务一样,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接到任务,他既激动,又不安。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电影制片厂曾送他去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前前后后进修七年,吕其明在音乐创作上已打下了较厚的专业底子,但他还是对驾驭这样一部大型乐曲感到信心不足。
他几乎夜不能寐。他想起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他和他的战友们在红旗的指引下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日日夜夜;想起亲眼看见的解放军战士在红旗下冲锋陷阵的身影;想起父亲没能看到新中国国旗升起就牺牲所留下的遗憾。
图片来源:微电影《红色经典——专访著名作曲家吕其明》
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奋力创作,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弦乐序曲。
《红旗颂》,是这部乐曲的名字。小号吹起紧急序曲,那是集合,那是出发,那是蓄势待发,那是带有国歌旋律的召唤,大钹忽然一响,犹如红旗升起,犹如旭日东升,犹如焰火升腾,这时万马奔腾而至,千军将士英勇冲锋……
那红旗,那冉冉升起的红旗,有多少人为它而奋斗,而牺牲,而百折不挠。
引领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是红旗。
引领着抗日战争胜利的,是红旗。
引领着解放战争胜利的,是红旗。
引领着中国人民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的,是我们共和国的红旗……
从国歌中演化而来的旋律,在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乐曲开头到尾声,旋律不断出现,使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自始至终贯穿全曲,与颂歌主题相辅相成,成为全曲的主体。
《红旗颂》用激情和深情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它用激情华丽的乐章再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令人震撼的一幕。
图片来源:微电影《红色经典——专访著名作曲家吕其明》
吕其明虽然没有亲眼看见国旗第一次升起的样子,但他在心里却早就模拟出来了。因为,他曾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庆日时升起国旗的情景。
1951年,吕其明从上海临时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作为杰出代表,他有几次被组织选去天安门广场观看阅兵。当他看到天安门城楼上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当他看到检阅三军的朱德总司令,当他看到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当他听到天安门广场上各族人民沸腾的欢呼声,他的双眼浸满泪水。
战机掠过天安门上空,那些战车像滚滚铁流一样从天安门前列队经过,那些从战场上走过来的英雄儿女展开了气势浩荡的方阵……和平鸽飞起来了,红气球飘起来了,老人和孩子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而那许许多多飘扬在蓝天下的五星红旗,像红色的大海,深深地将他浸染。是的,吕其明知道,他的一生,都将融入这面旗帜。他的心里,也种下了一个志愿:有一天,一定要为红旗唱一首歌。
这一次,这一天来临了。
当吕其明吟出《红旗颂》的主旋律时,他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的一颗赤子之心,在这样的旋律中被他捧了出来,献给自己的祖国。
在随后的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开幕式上,《红旗颂》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乐团联合首演,一举成功。
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交响乐《红旗颂》演出现场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公开首演后,《红旗颂》立刻得到各大文艺团体的竞相演出,广为流传。但吕其明总是觉得不是特别满意,他当时的感觉是自己“功力尚浅”。于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在完善着这部作品。
他一个和声、几个音符地慢慢修改、雕琢,从未放弃对《红旗颂》更臻完美的追求。“就像一个雕塑家在一件作品最后收工前,要用砂纸去精细地打磨一样,作曲家对他的作品也要进行反复的精雕细琢,这样才能使其成为精品。”在吕其明看来,这些细微的改动,事关整部作品的品质,值得用心打磨。
通过无数次修改,他将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更深沉的爱与理解融入其中,在首演五十四年后,也就是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红旗颂》最终定稿。全曲相较于初演的版本,有将近四十处做了修改。
如今,修改后的《红旗颂》在旋律中加进了《东方红》的副歌曲式,在尾声配器中加强了国歌旋律,爱国主义激情更加澎湃,其强大的艺术魅力依然感染着今天的观众。
同时,五十多年来,由于各个音乐团体的需要,《红旗颂》也被改成了许多音乐人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比如管弦乐版、管乐版、合唱版、钢琴版……
吕其明说:“我将自己的人生与共和国七十年一起写成了歌。这是我送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礼物,祝愿我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红旗颂》见证了新中国的冉冉上升,它还将继续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奏响新的乐章。
一部优秀的作品,属于所有懂得它的人。它可以穿透高山大海,与无数颗心一起鸣响;它更可以张开巨大的翅膀,覆盖住多个年龄段的听众。在《红旗颂》首演四十五周年之际,随着观众热烈的掌声,一群来自上海市幼儿园的小朋友挥舞着四十五面小小的五星红旗,跑向舞台。孩子们高喊着“红旗爷爷”“红旗爷爷”,将吕其明团团地包围起来。在这一刻,吕其明的心都被融化了,他感到无比的幸福。
红旗爷爷!吕其明一生都在写《红旗颂》,恐怕连他自己都想不到,不知不觉间,融在红旗中的自己,已经成了那面被歌颂了无数遍的红旗。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
秦文君、徐鲁、汤素兰、李东华、葛竞 等著
接力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自2019年上市以来,已累计出版100种,发行千万册。该书选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领域、不同战线上平凡而伟大的时代先锋,包括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医护人员、工人、农民等,将先锋人物的感人故事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讲给他们听,帮助他们培根铸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奠定受益终身的精神底色。
责任编辑:冯炜茜
责任审校: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