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烈士”这个词充斥着悲痛与沉重,它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永远定格,中国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历了无数战役,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解放战争等还有非常著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而在这些战争中无数忠勇之士用生命向祖国诉说他们的坚强,用鲜血去捍卫祖国的尊严与完整,而这些战士中除了男子外,还有许多心怀大义与坚韧的女性。



其中一位名为郭蓉蓉的姑娘就是死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她的故事就是《芳华》女主角的人物原型,你了解过这位传奇女性的故事吗?



照片中这位眉清目秀的姑娘就是郭蓉蓉,扎着小辫看着十分清秀,并且从照片中也能感受到她的青春与朝气。

她的出生十分朴素,家中都是靠种地为生,可即便是这样艰苦的环境,郭蓉蓉还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对舞蹈的热爱,在17岁刚加入中国解放军时就担任了宣传队的舞蹈演员。



70年代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并不是特别好,有许多农民家庭的孩子因为经济不好,因此没有机会走出去,一生都被困在了大山之中,郭蓉蓉却不愿向命运低头,哪怕不易也要勇敢尝试。

众所周知芭蕾舞蹈的练习是非常艰苦的,在身体上会造成一定的伤痛,郭蓉蓉在初次练习时也曾遭遇过这样的境遇。



这张照片就是郭蓉蓉的个人生活照,站在山巅翩翩起舞就像一只涅槃的凤凰一般,美丽又楚楚动人,郭蓉蓉因为相较于在城市生活的女孩们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因此在平日的学习中就更加刻苦。



即便是两只脚尖都被磨破她也不愿放弃,最严重的时候两只脚尖都开始化脓,可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演出,不放弃每一次学习和出演的机会。

在1976年,她在一次演出的过程中突然晕倒,送往医院后医生诊断是因为低血糖引起的晕厥,本该卧床静养的她却因为第二天还有演出,因此强烈要求医生给她办理出院。



拗不过她医生也只得让她拿了药就出院,对于舞蹈她是热爱的,对于祖国她也是绝对忠诚的,虽说经过努力她成为了优秀的舞蹈演员,但在宣传队需要大提琴手时她放下自己所有的光环,自告奋勇承担起这项自己从未踏足过的领域。



训练大提琴的过程并不亚于芭蕾舞,如果说芭蕾舞是脚尖的跳动,那么大提琴就是指尖的律动,刚开始学习时因为手指没有老茧,因此被琴弦磨破指尖都是常有的事。

在一次次被磨破又重新愈合的过程中,指尖会慢慢被磨出一层老茧,虽说后面习惯了就不疼了,但是这个过程却是非常“痛苦”的,没有毅力也很难完成。



可郭蓉蓉却不愿放弃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即便艰苦也要迎难而上,最终通过努力她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大提琴手。

因为有她的加入乐队的演奏也更加丰富,郭蓉蓉本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演奏下去,没曾想在1978年,因为工作需要,她再次被调动,而这一次同样也是她并不熟悉的领域。



领导安排郭蓉蓉充当电影放映员,她没有反对,而是又开始了刻苦的学习,跟着前辈学习放映技术,即便是受伤她也依然思考着练兵项目。

为了能够将放映技术做得更好,她在前辈的经验中不断总结,然后结合自身的习惯,终于赶在了全师放映技术岗位练兵比赛前研究出了更好更快的放映方法。



凭借这个方法郭蓉蓉不负众望的在比赛中拿下了第一名,因为表现优异且学习态度非常好,因此在1978年9月郭蓉蓉就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放映的工作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在1979年她所在的宣传队就接到了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命令,身为放映组长她也加入了这场战争。



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前线人员和电影队的其他成员一起负责伤烈人士,虽说不用上前线,但是也同样十分危险。



需要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寻找干净的水源,并且还要搭建帐篷,郭蓉蓉为了能够替同志们分担,总是自己主动承担起值班的任务,将休息的时间都留给队友们。

每天都是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可以说什么时间会来伤员,如何转移和护送,这些流程她都已经滚瓜烂熟了。



在1979年2月25日这一天,随着高平的战争被打响,郭蓉蓉所在的伤烈组也要同时转移至前线去接收伤员和护送烈士回国。

就在26日下午,郭蓉蓉和队友们照常送烈士遗体回国,没曾想却遭遇了敌人的袭击,因为每次护送的过程中,郭蓉蓉都是手持冲锋枪在卡车的最前面替大家警戒,因此这一次面对袭击时她也是最先中弹。



因为敌人的火力太猛,挡在前面的郭蓉蓉在中弹后牺牲了,鲜活的生命因为敌人的攻击被永远定格在了23岁。

原本是护送烈士回国,没曾想她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因为当时女兵主要就是负责救治工作,相对于前线战士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因此郭蓉蓉也成为了反击战中牺牲的第一个女兵,也是唯一牺牲的女性。



当她牺牲的消息传遍部队时,将士们都心疼不已,花一样的年纪却随着汽车爆炸的熊熊烈火被燃烧殆尽,她的故事也坚定了士兵们要为烈士报仇的决心。

如果不是这次意外,或许郭蓉蓉也能顺利回国,只可惜战争中硝烟弥漫,没人能够知晓自己的未来,一旦上了战争,哪怕是伤烈组也是祖国合格的战士、忠诚的士兵。



郭蓉蓉的故事后来也成为了不少人学习的目标,在1979年4月3日,北京三千少先队员向郭蓉蓉致敬,她也被祖国追认为革命烈士,记三等功,现如今被安葬于福山烈士陵园。



而在对越反击战中还有不少女兵都和郭蓉蓉一样尽管从未上过战场,可在捍卫祖国领土完整与尊严时那份坚毅也绝不输给男子。

这张照片就是拍摄于对越反击战时期,此时一名女兵正在用小本子记录着自己的思念,清秀的脸庞和旁边的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简陋的战壕中她没有任何不适,当时大多的女兵都是负责后勤保障和医疗救护等工作,但是也有一些需要去前线转移伤员,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挖掘战壕搭建炮洞她们都能非常熟练的完成。



在这场战争中女性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如果没有他们的加入,那么那些伤残人员就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和转移,可能会让死亡人数大大增加。

除此外因为伤烈组的加入这些英雄的遗体才能被运送回国,英魂才能荣归故里,面对血腥的场面,她们虽说没有接受专业的训练,却也能拼命适应。

向世人诉说她们的坚毅,证明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女性也同样能够肩负起重任,让前线战士们没有后顾之忧。



这张照片拍摄于80年代,此时一组侦察兵正在老山前线进行探查,照片中的他们精神抖擞,目光坚毅,透出那一份从容与自豪。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是非常骄傲的,因为坚信能够获得胜利,因此也能够看出他们的步伐中都充满了获胜的信心与畅快。



而当时之所以要派出侦察兵,主要也是为了“以牙还牙”,因为当时越军特工常常混到我军的后方,分散攻击各个部队造成了我军不小的损失。

因此我军为了能够“报仇”,武汉和成都两个军区就组建了5支侦察大队,首批人数规模在3500人左右,他们的加入让越军特工屡屡挫败,增加了我军的作战士气,坚定了士兵心中必胜的决心。



看着桥梁上写着“中越友谊桥”的字样,地上却躺着我军的士兵,这样的画面令人震撼又悲愤。

这是发生在1978年10月的一次不同寻常的事件,我军正常巡逻执勤的过程中被越军枪杀,这无疑是一种挑衅和试探。

这张照片也成为了越南恩将仇报的罪证,昔日帮扶越南的情谊被遗忘,不仅击杀我国的执勤士兵还驱赶我国华侨,最终我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动了自卫反击战。

当时有无数的士兵自愿加入其中,只为捍卫祖国的尊严,不容许任何人肆意践踏和侵略。



这张照片被称为是“军装上的遗言”,虽说此时这名士兵的侧颜还是笑意满满,但是看到他背后的遗言,才明白之所以能够如此坦然,那时因为早已报了必死的决心。

他的遗言中没有对家人的安慰也没有豪言壮志,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却字字戳心,战争来袭他们值得扛起枪炮加入其中,因为他们深知后方就是百姓,就是家园。



爱国又勇敢的孩子,不仅是我们的骄傲,更是祖国的骄傲,怀着为国捐躯的信念去战斗,哪怕明知艰难险阻众多,却也甘愿视死如归。



正因为中国有无数的忠勇之士,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强大,曾经的敌人与我们早已拉开了距离,如今的中国就是觉醒的雄狮傲然而立于国际各国之上,用温柔又威严的态度去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无上荣耀!

参考资料:

大众网——福山籍女烈士郭蓉蓉 曾掀起对她学习热潮 2011-04-06



新浪军事——对越作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女兵 遭越军埋伏仅抢回骨灰 2015-11-2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