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驻扎在顿巴斯地区的俄军第20集团军和克里米亚半岛的近卫第1集团军已开始大规模战术转移,涉及兵力约10万人。

第20集团军此前在叙利亚战场服役三年,积累城市巷战、要地攻坚等领域经验。该集团军下属的第144摩托化步兵师曾在代尔祖尔战役中单日推进38公里,其装甲突击能力得到验证。近卫第1集团军是俄军重要的快速反应力量,装备有最新型号的T-90M主战坦克和“冰雹”火箭炮系统,火力投送能力居俄军之首。

为确保大规模调动顺利进行,俄军采取前所未有的安保措施。此次行动动用超过1000辆各型运输车辆,包括重型装甲运输车、战术导弹运载车及后勤保障车辆。在长达400公里的调动路线上,俄军设立12个临时补给站,每个补给站都配备足够支撑3000人规模部队72小时作战所需的各类物资。

除常规的“山毛榉-M”、“铠甲-S”等中近程防空系统外,还首次部署最新研制的“铠甲-SM”改进型防空系统。该系统采用新型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48个空中目标,拦截概率提升30%。同时,俄军还在关键节点部署“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北约预警机的空中雷达实施有效干扰,降低调动过程中遭受侦察的风险。

俄军调用“棱镜”、“球体”等多颗军用侦察卫星,构建起覆盖整个行动区域的空间监视网络。卫星图像显示,这些侦察卫星能够提供0.3米分辨率的光学图像,可清晰识别地面车辆型号。地面特种侦察分队则采用“蜂群”战术,以3-5人小组为单位,渗透至预定区域设立观察哨,通过加密数据链向指挥部实时传送战场态势信息。

俄军首次大规模投入使用FAB-3000新型滑翔制导炸弹。这款由图波列夫设计局耗时8年研制的空地精确打击武器,与传统航空炸弹相比,FAB-3000采用气动布局设计,弹体表面采用特殊涂层处理,降低雷达反射特征。

FAB-3000配备“三位一体”制导系统。在巡航阶段,武器依靠惯性导航系统和北斗/格洛纳斯双模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导航;末端制导阶段则启用红外成像制导头,该制导头采用新一代红外探测器,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准确识别目标特征。这种多重导引头设计使FAB-3000即使在受到电子干扰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命中精度。

FAB-3000的另一项技术突破在于其弹体材料。该型武器采用新研制的纳米级航空钢材,这种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强度,还能在超音速气流冲击下保持良好的气动特性。实战测试表明,FAB-3000可在40公里以外的距离实施精确打击,制导误差仅为7-10米。如此精准的打击能力,使其成为摧毁高价值军事目标的理想选择。

3吨级别的战斗部采用新型高能炸药,爆炸当量比传统炸药提升40%。其弹药布局设计可产生定向爆轰效应,对装甲目标的穿透能力达到1000毫米均质装甲,足以摧毁任何现役主战坦克。同时,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可对周边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有效杀伤半径超过150米。

通过前期部署的多层次侦察网络,俄军获取乌克兰增援部队的详细动向。一支约2万人规模的乌军机械化部队正沿E40高速公路向东推进,其中包括由美国和波兰提供的M1A2坦克、“斯特瑞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

针对这一情报,俄军指挥部制定精确打击方案。多个战术打击群采用“狼群”战术,对增援部队实施多波次、立体化打击。在日托米尔州,俄军对一处伪装的大型军事仓库发动突袭,导致库存的38辆主战坦克和52辆装甲运输车被摧毁。这批装备中包括12辆最新型号的“豹2A7”主战坦克。

位于利沃夫州的两处地下弹药库也遭到精确打击。弹药库的防护工事被精确破坏,随后发生连环爆炸,火光冲天的场面持续数小时。这两处弹药库储存足够支撑一个机械化旅一个月作战所需的弹药物资。

这轮打击行动造成乌军方面约3000人伤亡。俄军摧毁乌军第四级别指挥所,导致多个作战单元与上级失去联系,指挥系统陷入瘫痪。部分失去指挥的部队被迫分散转移,战斗力下降。

俄军还对乌军补给线路实施系统性打击。多座跨越杰斯纳河的战略要桥遭到摧毁,迫使增援部队改道行进,延缓推进速度。位于日托米尔州的三处重要油料储存设施被巡航导弹击中,储存的数千吨燃料付之一炬。没有充足的燃料补给,乌军机械化部队的机动能力受到制约,增援行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次俄军的大规模战略调整和精确打击行动,显示出其在战场态势感知、精确打击能力等方面已达到新的水平。随着更多新型武器系统的投入使用,俄乌冲突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战争的最终走向仍取决于双方在战略和战术层面的较量,以及国际社会的政治博弈。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