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作幕、以地为台。艺人在2025年马街书会上倾情演出(摄于2月10日)。记者 姜涛 摄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马街书会鸣锣开腔。来自天南海北的1915名艺人支起536个摊(棚),在宝丰马街600亩(1亩≈666.67平方米)麦田里亮书献艺,20余万人现场共享这一文化盛宴。

2024年,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春节申遗成功。作为年市、社火、庙会、灯会等庆祝活动的特色举办地,宝丰马街进入春节申遗文本。同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的春节申遗介绍词中,“有一定专业技能要求的相关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以师徒、师生传承的方式代代延续”格外引人注目,马街书会正是这一延续的典型代表。

“马街书会进入春节申遗文本,这让我们宝丰人更加自豪,也更加坚定了宝丰保护好、传承好、办好马街书会,建设好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信心和决心。”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申红霞说。


倾情守护 马街迎来新盛况

不到宝丰,不知曲艺浓。不到马街,不知人从众。

2月10日上午8时,众多艺人已来到现场,一桌一凳一乐器,以天作幕、以地为台,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书亮艺、大风高歌。群众由四面八方涌来,麦田里摩肩接踵,蔚为大观。

驻马店市遂平县花庄镇流水店村的毛昌是河南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80岁。他早早来到现场,大鼓一敲,唱腔悠远。

“我已经连续20多年参加马街书会了,一年不来就感觉少点什么,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坚持年年来。”老人满怀深情地说。

毛昌出生在一个戏曲世家,从小就喜欢摆弄鼓、板等伴奏器具,14岁开始跟随父亲登台表演。“现在条件多好,我得把大鼓书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听到乡音民俗。”毛昌说。

2月7日,毛昌就赶到了马街村,入住马街村民张满堂开设的“艺人之家”。

马街村历来有免费接待艺人的传统。今年72岁的张满堂是很多艺人的老朋友,他家便成了艺人温暖的落脚点。“今年住宿的有180人左右,吃饭的每天有近300人。”张满堂说,他的手机里存有200多名艺人的电话号码,很多都是十多年的老朋友。

2004年,张满堂购买了一辆摩托车。他挨村寻访,邀请艺人,一年行程两万多公里。发现不少艺人因为无处住宿而不得不放弃参加书会,张满堂拍着胸脯说:“只要有老张住的地方,就有你们住的地方;只要有老张吃的饭,就有你们吃的饭。”

自2005年起,张满堂家入住的艺人逐年增多。除了安排艺人的食宿外,他有时还自掏腰包为他们垫付路费。

近年来,宝丰县加快推进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张满堂家也因此受益。“去年县里投资为我家翻新了房顶,在院子里铺设了砖石路。”张满堂介绍说,像这样的“艺人之家”,马街还有十几家。

马街书会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书会。2013年,马街书会获得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认证书。


融合创新 书会焕发新活力

传承悠久的马街书会,素有“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的美誉。书会上,观众既可欣赏豫剧、越调、曲剧等大型古装戏,还可聆听河南坠子、河洛大鼓、京韵大鼓等数十个曲种。

今年的马街书会,年轻观众和年轻演员比往年都要多。

在现场数百个摊位中,李佳桐、李佳栋姐弟俩手持快板、落落大方的演出赢得了阵阵掌声。

“我们俩学习快板10年了。”今年20岁的姐姐李佳桐说。

姐弟俩曾一起参加省曲艺比赛,获得一等奖。“很有成就感,这也促使我们更加努力打磨技艺。”弟弟李佳栋说。

“传统文化离不开传承。作为中国曲艺城,我市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传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市青少年宫快板培训基地教师闫晓红说,传承还要注重创新,与时俱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今年参加马街书会的艺人中,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仅6岁,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一些外国友人也走进马街拜师学艺。

近年来,为深耕马街书会这片沃土,更好地弘扬说唱文化,宝丰县采取了切实行动。

“会”见八方来客,“游”遍大美宝丰。在马街书会举办期间,宝丰县举办了马街书会专场景区旅游推介活动,推出了“感悟宝丰”红色经典一日游、“品味宝丰”场馆文化一日游、“大美宝丰”美丽乡村一日游、“品牌宝丰”互动工业一日游、“禅艺宝丰”深度体验一日游、“研学宝丰”趣味生活一日游、“瓷韵宝丰”博古鉴今一日游、“千年宝丰”精品休闲两日游、“走进宝丰”旅游专列两日游和DIY景区景点自由行等10条精品线路,为全域旅游发展搭建新平台,推动文旅产业迈向新高度。

自2024年8月16日起,马街书会开始常态化演出,每周二至周五的“马街书场”为观众呈现精彩的长篇大书演出,每周六、周日的“马街故事”为观众呈现曲艺展演和沉浸式演出,书会景区还配套了餐饮、文创产品、儿童游乐等配套设施。“常态化演出是马街书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曲艺事业发展,而且繁荣了地方经济,进而反哺马街书会。”宝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郭敬伟说。

“希望马街书会能够继续发扬传统、勇于创新,成为全国曲艺文化的标杆。”今年81岁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希望书会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曲艺行业。


赋能增势 乡村澎湃新动能

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后,马北村党支部书记刘孩显得很兴奋。

“马街书会原来只有3天时间,书会过后游客很少,留不住人。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周末人更多,旺季能达到1万人左右,村民不出家门就能挣钱。”刘孩说。

马北村是宝丰县有名的瓜果蔬菜种植村。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村民种植的瓜果蔬菜供不应求,每亩地每年收益5000元以上。

2024年,“多彩平顶山 九沟十八湾”建设全力推进,应河绕村而过的马北村成为受益者。“借助这次良机,我们清理了河道,修建了拦河坝和健康步道,修砌护河堤,美化河岸,安装路灯,引入昭平台水库的活水,贯通村内水系,再现了水清岸美的生态,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刘孩说。

如今,马街书会正成为马北村乡村振兴的“强引擎”。去年以来,该村通过流转土地,建起黄牛养殖场,每年出栏300头左右,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同时,村集体入股马街书会曲艺培训学校,每年增收近5万元。“村里正在筹划建设民宿,解决远途游客的住宿问题,同时利用马街书会的影响力,在夏天举办美食节,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对于未来的发展,刘孩思路清晰。

“2025年,我们将持续深化马街书会文旅融合,突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全业态培育,打造宝丰文化旅游新亮点、新名片,并通过沉浸式演出、完善曲艺链条以及打造文创产品等,进一步提升马街书会的知名度。”宝丰县有关负责人表示。

每年都来马街书会现场的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范军表示,参加马街书会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和情怀。他形容马街书会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说唱艺术人的圣地”,堪称曲艺界的“清明上河图”。

有马街人的倾情守护,有民间艺人的千里奔赴,有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有与时俱进的融合创新……马街书会,这来自麦田的浪漫,必将代代传承,永不落幕。(记者 朱江淼)


关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资讯

来源:平顶山日报

编辑:王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