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惠民县的胡集书会和河南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是我国仅存的两大民间书会,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两大书会都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每年元宵节前夕,四面八方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来到书会,在田间地头亮书献艺、会友传情。丰富多彩的曲种,听醉了十里八乡的百姓。

  正月十三这天,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响锣开腔。河南宝丰县马南村附近,田里坡上,到处都是说书艺人们的身影,河南坠子、天津快板、京韵大鼓、山东琴书,数十种曲艺曲种同时上演。

  观众 罗玉华:我最喜欢听河南坠子,还有河南的豫剧,可亲切了。


  马街书会被称为"麦田里的曲艺盛宴"。相传自元朝起,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都会在正月十三这天负鼓携琴,前来"亮书"。书会的最大特点是"接地气",众多民间艺术家以天为幕,以麦田为台,以艺会友,代代相传。

  快板艺人 刘亚东:舞台上比较拘谨,它有限制。在这儿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是跟老百姓,跟朋友们零距离接触、零距离表演。


  南阳大鼓书艺人 叶子立:我10岁跟老师就来这儿了,没有特殊情况是年年都来。扎根农村来了,和老百姓融入一体,扎根在土壤才有生命力。


  在600多公里的山东惠民县胡集镇,这几天也到处是鼓声咚咚、弦声淙淙。胡集书会始于宋元,兴于明清。历史上,这座毗邻黄河渡口的鲁北小镇,因商贾云集、交通便利而成为曲艺文化的沃土。每年的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天南地北的曲艺人齐聚于此,用鼓板弦歌编织出一幅流动的文化图景。


  曲艺爱好者 马秀亮:那时候是骑着自行车来,把大鼓放在车椅架上,大街两旁都是人。

  今年"胡集书会"报名参演艺人多达300余人,来自全国26个地市,涉及65个曲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曲种、新曲目亮相书会,从苏州评弹,到客家竹板歌,《黑神话:悟空》里的陕北说书《黄风起兮》都登上了书会的开场表演。


  陕北说书艺人 熊竹英:传统文化和这个游戏核心的一种元素融合起来,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现在粉丝完全变成年轻人。

  两大书会在20世纪80年代热闹非凡,有"一日能听千台戏,户户遥闻说书声"之称。20世纪90年代后,受到歌舞表演、演唱晚会等冲击,传统书会曾一度冷清。直到2006年,两大书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各项非遗保护政策的推出、施行、细化,促进了书会的繁荣发展,也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了曲艺的魅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