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后复工第8天,

网络上“哀声一片”,似乎打工人脑子里都有一个声音:

人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工作?

精神内耗、职业倦怠、35岁危机、睡眠拖延、职场PUA……

这些职场困境越来越普遍,

“牛马”成为共同认可的自我称呼。

近年,上海市著名的“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接诊了越来越多因焦虑抑郁等问题来访的打工人,

据此,出版了一本《轻松上班:打工人心病处方》,

以个案展开,

不仅解释了精神内耗、职业倦怠等问题的成因,

而且贴心开出了自助和互助的“心病处方”。

这本书于2024年上海书展期间上市,上市首日就被一抢而空。



上海市著名的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被网友亲切称为暖心之家(sweet home)



一条拜访曾庆枝(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促进科科长)、李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促进科副科长)

被网友称为“600号男神”的谢斌医生在序言中强调:

掌握提升职场幸福感的自主技术虽然可以提升压力耐受性,

但它们并不能触及问题的核心,

需要改变的是压力的来源,即改变“有毒”的工作环境、职场文化等。

职场心理健康——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

一条拜访了本书的主编曾庆枝、李黎医生,

请她们为自嘲牛马的一代,开出一份精神健康指南。

自述:曾庆枝、李黎

编辑:倪蒹葭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有一个心理热线接听室,职场、青少年教育和情感是三大主要来电问题

关于职场人士的代称,前几年是打工人,最近是牛马、吗喽,身份好像越来越低,打工人心里的不确定感越来越强。不确定感会引发很多问题,包括焦虑、职业倦怠,对职业的意义,甚至生活的意义都会觉得很迷茫。很多职场人员走进了我们的诊室。

精神内耗,其实就像你的脑子里一直有两个小人在打架,谁都没有赢,但争吵一直在持续,这需要耗掉我们精神的能量去支持两人打架。很多打工人可能会面临,今天什么事情都没做,但是能量就耗光了这种状态。

内耗的损伤太大了,你去跑10公里,可能只是生理酸痛,实际上会有很多释放,但精神内耗别人是看不见的,是不被理解的痛苦,它的损伤是从心理到生理、精神都会消耗,就像把一个人的电池给抽干了。



《我的解放日志》中的打工人

为什么我们人会产生精神内耗?本质上我觉得是他跟自己相处的问题,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如果他本身是一个比较敏感,或者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人,也更倾向于有这样的内耗。

对于精神内耗的人来说,他也不想,但是控制不住,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我们更多时候是帮他一起去探索,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我有一个来访者,他自己创业做公司,前期非常有激情,以前在国外创业,但回到中国以后就有点水土不服,然后他一直在纠结到底他的决策正不正确?有很多自我的怀疑,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都产生怀疑,他的生物钟也乱了,晚上越累越不睡觉,刷手机可以到半夜,睡到中午才醒来。(注:本文中的个案皆由几个真实案例糅合成,保护来访者隐私)

我就会跟他一起去探索,他决定回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真正内心需求是什么?然后慢慢地他发现自己想要做什么事,当他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原先纠结的那部分内容,好像自动消失了,可能还有一些否定的想法出现,但是他在行动中也会慢慢破解,看到内心那部分力量和坚定的目标。





一条曾报道过的年轻人涌入寺庙小住、周末去道观打太极,许多人的初衷都是暂离外界纷扰的信息

帮助心理能量的电池充满电,部分可能需要专业人员跟你一起去做,但有一部分我们自己就能做,1)首先,心理能量也要靠生理的部分去支持,所以最基础的是保护好我们这副肉身,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有规律的生物钟,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恢复。

2)减少外界不良信息的侵入,包括无效的社交网络软件。因为外面的信息太多了,你看到一些光鲜的地方,开始自我怀疑,人家怎么都过得比我好?人家都回去创业了,我是不是也要回去,我到底留在大城市有什么意义?所以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减少这些信息对心绪的干扰。

3)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剪除太多的细枝末节的社会关系,一些不需要的社会关系把它剪除了,也是减少心理负担的一个过程。

4)一开始我们可能不需要提供那么多建议,观察生活中比较混乱的地方,找一个你能突破的点。比如说我每天半夜才睡觉,那就去改这个点,现代人容易有睡眠拖延的问题,工作已经很累了,但是睡前忍不住刷手机,白天的时候,前额叶有能量去管住我们,但是到了晚上,前额叶工作了一天很累了,所以自制力下降。每天睡前我就把手机锁起来也好,远离也好,一定要放到旁边去。5%的改变其实可以带来更大的改变,行动会给你带来力量。





职业倦怠不是一种病,世界卫生组织说它是一种状态,但它的确会给人造成痛苦,也是抑郁焦虑的一个危险因素,所以职业倦怠到后来很多人都会抑郁。

它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耗竭感,身体精神心理好像都被掏空,非常没有活力;

第二个是对工作失去热情,也失去了成就感,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没有什么价值;比如他以前看到自己销售量提升了,很开心,但到职业倦怠的时候,会觉得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用?自己做的所有的都没有什么价值,职业的自我认同感也会降低。

另外是情感的疏离感,这通常发生在需要很多人际交往的行业,比如说我们医生,还有服务行业,为什么病人有时觉得医生好像没有感情,当一天看了几十个病例以后,他没法有感情,能量都耗尽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600号画廊。李黎医生说:画廊很一大部分作品是康复患者创作的,也有对精神问题感兴趣的艺术家,这幅画特别让我有打工人的代入感,一个个人很像NPC,也会自我报错

职业倦怠怎么产生的?一是工作负荷跟你个人承受能力不适配,比如说你是做服务行业,必须每天保持8小时、12小时的微笑,这跟你能输出的情绪价值已经完全不适配了。

二是回报和付出不成比例,一个人的价值经常得不到体现,比如得不到晋升,得不到尊重。

三是责任跟权力不匹配,给了你很多责任,你又是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但做这项工作,需要调配很多资源,实际上你是没有的,那你会失去控制感,增加出现倦怠的风险。

从职场因素来说,如果让员工在适配岗位上发挥,有相应的薪酬制度来体现他的价值,有比较好的上升通道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能改善职业倦怠。

从个人来说,改善职业倦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时间休息。有些人不允许自己休息,觉得自己不配休息。

对自我要求比较高,完美主义、A型人格的人容易职场倦怠,他为了完美付出很多,人的能量就那么些,慢慢消耗以后,是不是就倦怠了?还有高控制欲的人、服务性行业的人也容易出现。对完美性格的人来说,他可能需要觉察到实际上没有完美;

有些人把职业当成了全部的生活,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事业上,这部分人我们需要让他自我觉察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可能通过工作来获得安全感,那获得安全感除了工作还有什么途径?他的社会关系,他内部的自我认同。为什么会缺乏这部分,而只能靠职业认定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需要去探索。



曾庆枝医生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我有位来访者,是个小姑娘,创业的时候热情很高,2022年在上海,一切暂停之后,她的生活节奏就乱了,突然像被抽干了,一点动力都没有。她觉得为什么前期那么大动力,现在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很怕自己从此摆烂。

我跟她做了20多次的治疗,发现她前几年其实是过多消耗,投入了特别多的精力,突然停下来以后,身体开始反应了。聊到为什么要创业,她说想让家人看看她是有能力的,她比他们强,她原生家庭环境不太好,有过被家暴,她前期的一切动力都是为了混出个人样,让别人看看,并没有想到自己需要什么,帮助她梳理这一点以后,跟她一起探索,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一直戴着假面具去去面对外界,其实内心的那部分,跟面具那部分是有冲突的,这种冲突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都挺好》中的程序员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会设定35岁这条线,35岁是个多好的年纪,非常富有创造力,又有经验,又比较理性的一个阶段,对职场来说应该很有价值。

这个限制的危害挺大,起码会造成每个职场人的焦虑感,如果35岁这个阶段被裁员了,再就业这个市场就没人要,好像是被社会抛弃了,无端地会引发很多的焦虑。

如果35岁失业了,我觉得从三个方面自救,第一个首先要改变“被抛弃了”这个认知,失业可能不是个人的原因,可能是环境改变了,也可能是这个行业走到了末端,你早早抽离出来,有机会去发现新的行业,这是一个机遇。如果你一直是受害者心态——世界对我不公,或者我自己不行,这些想法已经会消耗掉你很多能量,容易做一些不明智的决定。

第二,找到自己想要做什么?社会需求什么?我现在有什么能力?从这三个当中找到一个交集。如果我想做的是这个,社会正好有这个需求,但我缺乏这样的能力,那现在这个阶段正好可以去学习提升你的能力。

第三个就是行动,找准方向就去行动。内耗都是内心的活动,你尝试去行动以后,就发现选A和B没有那么纠结,可能不是A也不是B,而是C这条路,一开始我们不要求完美,从你能做的事情开始,你行动以后有反馈,这种反馈带来一些心理能量,让你有精神精力去规划下一步怎么做。





上海漕河泾园区的打工人

PUA的核心是控制。通过不断地贬低你,隔离你健康的一些人际交往,从认知上给你一些错误的引导,实现对你的控制,造成被PUA的当事人非常缺乏自信。

PUA一般会带着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个,你会觉得为什么跟他一起的时候,就这么自卑,这么没有价值感?曾经有个闺蜜跟我讲,她的一任男朋友跟她说,你要是没有遇到我,你现在人生非常惨,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这是明显的PUA,她说当时居然相信了。

第二点,你会觉得自己做决定,都得去问问某个人的意见,或者做了决定,觉得很心虚,是不是应该再去确认一下?这个时候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已经被控制了,为什么不能拿出自己的决断。

还有个特点,非常隐性,他会隔绝你其他健康的人际关系。举个例子,老板会说,你看看你是团队里最差的一个,为什么他们做得到,你做不到?听起来是在贬低否定你,但是引申一层,这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应该和团队成员有一个平等的关系,你被隐性地孤立了。

如果在工作上或其他人际关系里,某个人让你慢慢形成这样一个感受,觉得自己是最差的那个,不敢跟别人说你的困难,一说身边的人都会瞧不起你,那可能你是被PUA了。



日剧《我,到点下班》

我们找了一些常见的PUA话术,做一些反PUA的示范。

话术1:别人能做好,你怎么做不好!

回答1:他有他的长处,我有我的长处领导。其实你不知道在这些方面我也做了很多工作,要不是因为我,现在项目还没有这样的进展。

话术2:好好干,以后给你升职加薪!

回答2:真的吗?什么时候领导?去年这个时候你就跟我说了,能不能先升一点职,加一点薪,这样我就更有劲头。

话术3:你真是辜负我的期待。

回答3: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领导,可是您的期望也太高了,你知道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干了这个那个事情,也没有得到你的认可,我也非常失望。

回应PUA,关键是要识别出他的逻辑。你在人际关系里面非常清楚自己的边界,他贬低你,你要对自己有客观的认知,他画大饼,你也能看得出来,以不变应万变去回复。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PUA?第一很敏感,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第二有讨好型人格,这和原生家庭、成长环境都有关系,在原生家庭里,如果需要去付出代价,比如必须要学习成绩好,我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爱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就养成了一个模式,必须要付出些什么之后,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在职场里,也会觉得老板的要求我必须都满足,他才能够认可我,我们会不断复制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的最基础模式。

但是你也不要忽视,你现在是个成年人了,有力量去改变,可以变得不同,走出这些不健康的关系模式。





北京大量互联网行业青年从霍营站坐车上班

有毒的职场环境,给了我们很多影响,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你时时刻刻能感受到。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个数据,我们在职场精神健康促进里每投入1块钱,收益是4块钱,收益比很高。对员工精神健康的关注,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能,还可以预防影响企业生产秩序或形象的事件。

比如说,之前某咖啡店的咖啡师情绪崩溃,向顾客泼洒咖啡粉,我们其实不能去怪这个咖啡师,大家看到的是那一刻的发作,但是也许在这之前,他有100次甚至更多次在濒临崩溃的边缘,那一次只是他被最后一根稻草砸中,被压垮了。社会舆论带给企业的影响也蛮负面的。



李黎医生进企业做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我经常问职场朋友,你每年做不做体检?大家都做,但是你有生之年有没有做过一次心理体检?99.9%的人都说没有。

普通打工人可以开始建立心理健康的意识;从企业和管理者的层面,自上而下的一个布局,是更快速的,有一些企业做得很好,有专门的员工健康福祉的部门。

我们也会进企业去做心理健康促进的工作,让大家体验减压,也许是一个非常小的运动,像手指游戏、拉伸操……正念饮食就是放下所有其他事情,我就好好地吃东西。我们可以从吃一个橘子开始,橘子就是你此时此刻交流的对象,观察橘子的大小,闻一闻它的香气,感受它的触感,在剥开它的时候,看一下橘子皮的水分是怎么升腾起来的,一点一点去品尝。



正念饮食,专心吃一个橘子

如果我们愿意,其实在吃饭、在走路,在我们做日常生活小事的时候,都可以聚精会神,只享受当下,这就是正念的核心理念。

正念也可以做心理治疗,停止外界的很多打扰或自己寻求刺激的行为,和自己待在一起,很利于我们心灵的休息。

积极心理学又被称为幸福课,它有一个概念,叫做心流,我享受此时此刻,而且我产生巨大的幸福感,这就叫做心流。



一些职场人士列出的滋养型事情,比如徒步、撸猫、健身、发呆、逛公园……

有的人说,想去照顾自己,但是都不知道怎么照顾。听起来很心酸,在说自我关怀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应该是自我观察,观察自己哪里难受。

你可以观察两个时间段,入睡前和睡醒起来的第一意识,观察一下你在想什么,因为这时候我们是很放松的状态,剥离了手机等干扰,如果这时候你在焦虑哪个工作还没做完,可能你太多地卷入到工作中;如果你在焦虑孩子期末没有考好,寒假要让他弯道超车,那这可能就是你病根,能让你知道应该从哪调整。

可以从日常的生活小事来照顾自己,列出一些对你来说滋养型的事情和消耗型的事情。

对每个人来说,滋养型的事情不一样。我有个来访者,他每次内耗的时候,采用的方式是看书,我问看书效果怎么样?他说都看不进去。所以对他来说,这种安静的方式并不适合,我就跟他列了一个适合他的清单,比如我会问那天老板批评你了,你是怎么走出来的?他说出去散步,那散步就是一项滋养型的事情。



情绪是怎样改变大脑的,抑郁症的影响:海马体体积变小;前额叶、杏仁核失去活力;大脑网络活动异常 图片出处: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大家会给精神疾病贴很多不好的标签,好像提出自己有精神困扰,显得很矫情脆弱。但我们希望大家不要忽略职业倦怠等给我们心身健康带来的影响。不要忽视心理需要帮助的信号。

比如说抑郁症,有人把它比喻成一场心灵感冒,它跟感冒相似的一点是,它在人群中比较常见。另外,它跟感冒一样,有些是有自愈倾向的,可能一部分抑郁的人能生熬过去,情绪恢复到比较平稳的状态。不过,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感冒熬过去可以增强我们抵抗力,但抑郁症如果纯靠自己熬过去,它会增加下次复发的风险,所以寻求专业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曾庆枝医生说:花时间编写这本书,也是希望大家不要忽视心理需要帮助的信号

几十年前,来我们医院的都是非常严重的(患者),可能引起一些社会干扰才进来,但现在看情绪问题,比如抑郁焦虑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对自我需求越来越重视了。

像出现打工人、牛马、吗喽这些词儿,也有积极的一面,它有一种幽默的自我调侃,幽默是挺高级的防御机制,另外有点抱团取暖的味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我身边还有一群牛马。大家愿意去把自己的困扰说出来,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