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有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春节之后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

在这一天,人们不仅祈福许愿,也与家人欢聚,共享节日的团圆与美好。


但与此同时,正月十五也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饮食健康的日子,从腊月到正月十五,长达一个多月的节庆饮食中,很多人经常大鱼大肉、甜品美酒不断,给脾胃带来了不少负担。

加上元宵节家宴的美食诱惑,如果不加节制,很容易让身体健康亮起“红灯”。

尤其是初春时节,人体从冬季模式向春季模式过渡,肝脏和脾胃的工作量在逐渐增加,这时饮食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这个重要的团圆佳节,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享受美味,又不损害健康呢?

民间有句俗话:“十五3不吃,吃了人难安。”这“3不吃”到底指的是什么?

不吃太多元宵及年糕

元宵节吃元宵,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遵循的传统,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吃汤圆,虽然制作工艺不同,但它们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

糯米有软糯香甜的口感,特别受人喜爱,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然而糯米的质地偏粘,属于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特别是在春节期间,许多人早已经因为高油高糖的饮食导致肠胃疲惫,元宵和年糕这样的高黏性食物会让脾胃不堪重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甚至胃胀气等问题。

年糕也是春节特色美食之一,寓意“年年高升”,尽管它的象征意义美好,但是从健康角度来说,粘性食物不宜多吃。

在元宵节这一天,适量品尝即可,切忌贪多,尤其是肠胃功能较弱的老年人,以及患有糖尿病或高血脂的人群,更要控制食用量。


推荐食谱:燕麦蒸糕

1.准备100克原味燕麦片,50克去核的红枣,以及一个鸡蛋,通过料理机搅打混合成糊状。

2.在混合物中加入2克泡打粉和适量纯牛奶,用蛋抽搅拌均匀,调成黏稠的糊状。

3.倒入蒸容器,用保鲜膜封住顶部,留出小孔避免水滴滴入影响成品。

4.蒸锅加热40分钟后关火,稍微冷却后即可取出切块,摆盘上桌。


不吃太多肉类

春节期间,大鱼大肉几乎成了每餐必备,象征着生活富足,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高热量饮食,许多人身体早已负荷过重。

进入初春后,人体新陈代谢开始加快,肠胃和肝脏需要时间调整。

如果在元宵节继续大量食用肉类,不仅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还容易引发上火、生痰等问题,甚至可能会导致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隐患。

在元宵节的家宴中,可以适量减少肉类的比例,多搭配一些清淡的蔬菜和豆制品。


推荐食谱:炒腐竹

1.将腐竹提前泡发,洗净后剪成小段备用;莴笋削皮切细条,鸡蛋打匀备用;锅中热油,倒入蛋液炒熟后盛出备用。

2.炒锅重新热油,加入蒜粒、葱花爆香,先下莴笋炒半分钟,再放入腐竹和鸡蛋,调入适量生抽和盐翻炒均匀,出锅即可。


不吃生的海鲜

开春之际,很多人喜欢吃一些海鲜来“尝鲜”,尤其是在元宵佳节,宴席上难免会有鱼虾蟹等海鲜助兴。

需要注意的是,海鲜属于寒凉食物,在生长过程中容易滋生细菌和寄生虫。

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没有完全煮熟食用,很可能引起腹泻、腹痛等肠胃不适,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食物中毒,尤其是生冷的海鲜,更容易对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群带来伤害。


此外,进入春季后,人体的阳气开始逐渐生发,海鲜的寒性会抑制阳气的正常生发。

如果在元宵节大量食用寒凉的海鲜,不仅会损伤脾胃功能,还可能导致身体受寒,出现胃痛、腹胀等症状,对于体质偏寒的人群来说,更应该尽量避免生冷海鲜。

在元宵节,不妨选择新鲜的鱼类,通过红烧或清蒸的方式制作,不仅能够去除寒性,还寓意“年年有余”,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


推荐食谱:红烧鲫鱼

1.选用新鲜的鲫鱼,清洗干净后,用生姜片腌制15分钟去腥,同时平衡鱼类的寒性。

2.锅中放油烧热,将姜片煎至焦香后夹出,再将鲫鱼放入锅中,用大火煎至两面金黄后盛出备用。

3.锅内放入葱段、豆瓣酱、生抽、醋等调料爆香,加入适量热水和半罐啤酒,烧开后放入鲫鱼。

4.盖上锅盖,小火炖煮30分钟,待鱼肉充分入味后撒上葱段和小米椒,出锅装盘即可。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重要节点,既是团圆的日子,也是开启新一年健康生活的起点。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虽然团聚时的美食诱惑很难抗拒,但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要牢记“十五3不吃”的饮食原则。

通过这些饮食调整,我们不仅能够保护脾胃,顺应初春的身体需求,还能让全家人一起享受健康又美味的节日盛宴。

资料来源:CQTV安全与法、山东疾控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整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