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潘巧

责编|王蓉

正文共3168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1月10日至11日,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山东省共有9位代表、理事参加会议,滨州市法学会办公室主任刘国杰作为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受邀参会,是山东省此次参会的唯一一位市县代表,也是此次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中基层代表之一。

2013年11月,刘国杰曾代表滨州市法学会前往江西南昌参加“地方法学会工作论坛”,并交流分享滨州市法学会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法学会职能的工作经验。时隔12年,刘国杰以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身份,参加法学会系统全国性会议。

这是属于她的高光时刻,也是在法学会岗位上工作14年的一位普通人被“看见”的时刻。

与法学会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2010年12月,滨州市法学会调整为由滨州市委政法委管理,当时只有26岁的刘国杰,成为滨州市法学会招录的第一批工作人员。

刘国杰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考入滨州市无棣县原劳动保障局,先后从事医保、财会、仲裁等工作。

报考法学会岗位之前,因为滨州市法学会刚调整归口管理单位,还没有正式开展工作,社会各界对法学会具体工作了解得并不多。

“既然是归政法委管理,应该和政法工作紧密结合。”刘国杰说,自己学法出身,带着对法学会的最初印象,加上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父亲的影响,她报名参加考试并顺利通过。

2011年7月,刘国杰正式进入滨州市法学会工作。她所在的法学会办公室是滨州市法学会机关唯一内设科室,从内务办公、会务筹备到文稿起草、机关建设,多项工作交织,工作千头万绪。在滨州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刘国杰作为领导决策的“执行者”,克服工作任务与实际人手不匹配的困难,推动滨州市法学会各项工作在山东省争先争优——

2012年,滨州市法学会在山东省率先实现市县(区)两级法学会全覆盖,七个县(区)法学会实现“有机构、有编制、有办公场所、有活动经费”;

2017年,滨州市法学会机关在2016年被滨州市委编办明确为群团机关的基础上,被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为参公单位;

2018年6月,滨州市法学会党组建设取得新突破,滨州市法学会机关和该市7个县(区)法学会全部成立党组并配备党组成员,率先在山东省实现市县(区)两级法学会党组全覆盖,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市县法学会党组同步建成、党组成员全部配备到位的地级市;

自2011年以来,滨州市法学会连续13年位居山东省法学会系统考核第一等次;

先后被滨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富强滨州”建设奋斗攻坚奖先进集体,被平安山东建设领导小组表彰为平安山东建设表现突出集体,被山东省法学会表彰为第十六届环渤海区域论坛主题征文成绩突出单位……

今年是刘国杰在法学会工作的第14年。14年的时间,既是刘国杰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滨州市法学会中层骨干的过程,也是她与滨州市法学会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过程。

“她不仅在法学会岗位上坚守阵地时间长,而且整体素质、专业程度比较高。滨州市法学会各项工作走在山东省前列,她作为骨干科室的骨干人员,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滨州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刘凤霞说。

“滨州论建”品牌的幕后推动者

2019年12月,为了提高政法工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治性,滨州市法学会在结合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在山东省率先成立“滨州政法智库”,聘任30名来自中央、省市、高校等单位的部分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作为智库成员,涵盖法学研究、公共管理、法律服务等多个专业领域。

2022年,“滨州政法智库”专家任期届满后,结合中国法学会推行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滨州市法学会调整组建市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暨“滨州政法智库”,以此为依托,打造“滨州论建”法学研究品牌,充分发挥法学会理论研究监督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智囊团”优势作用,以法律分析研判促进执法司法质效提升。

两年多来,围绕涉法涉诉信访“骨头案”“钉子案”等复杂疑难案件及热点、焦点社会治理难题,滨州市法学会召开13期“滨州论建”案件分析会,组织专家围绕个案存在的疑点难点进行研究,并延伸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强的类案解决方案,形成案件分析报告,以解决个案推动类案预防化解,并帮助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难点和堵点。

现在,“滨州论建”已经成为滨州市法学会一张工作“名片”。这张法学会“名片”台前的风光,离不开幕后的努力和推动。

据了解,每期“滨州论建”从主题或案件的选取,到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确定、分析论证会的组织召开,到法学研究分析报告的起草、定稿及案件的追踪化解,刘国杰全程参与、全程跟进。

2023年3月,外省市民李某因未按时偿还网络借贷被诉至法院,败诉后因未履行偿还义务被强制执行并冻结银行账户。李某对判决不服,多次通过信访渠道反映问题。与此同时,与此案相关的类案众多,涉及全国多地,若不及时处理易产生负面影响。

滨州市法学会第二期“滨州论建”聚焦这一问题,在前期吃透案情、详细了解案件争议焦点的前提下,刘国杰和同事根据该案的焦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织相关领域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研究论证,并根据专家们提出的法律意见建议撰写法学研究分析报告,及时反馈办案单位作为化解案件争议的参考,促使解决李某诉求的同时,还帮助相关类案当事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们做的大部分是服务性工作,但通过我们的工作帮助当事人解决心头之急,‘捋顺’某些单位存在的运行不畅问题,化解疑难矛盾纠纷,是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刘国杰说。

除了打造“滨州论建”法学研究品牌之外,刘国杰还参与设立滨州市社科“政法类”课题、组建“法治帮帮团”、推出“圆梦讲堂”公益讲座、举办滨州法治论坛、“向人民报告”等活动,不断提升滨州市法学会的知名度,推动滨州市法学会工作向纵深发展。

被“看见”的普通人

如今,大学毕业后工作18年的刘国杰,已经进入“四十不惑”的年纪。18年的工作生涯中有14年是在法学会系统工作,这样的从业时间在滨州市乃至山东省法学会系统并不多见。

兼顾工作和家庭生活之余,刘国杰没有放弃学习,先后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国家司法考试,取得山东省委党校法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多篇研究成果获得省、市奖项。

朱立敏是2023年8月进入滨州市法学会工作的,与刘国杰共事近两年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看见”刘国杰。在她看来,能让刘国杰发自内心开心,觉得“这个事情真好、做得真值”的工作,“滨州论建”是其中之一。

“‘滨州论建’前期准备工作非常繁杂,需要提前联系相关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还需要协调多部门配合参与论证,论证之后还要出具法学研究报告。她每次都是全身心准备,肯定是很喜欢并享受这个过程,才能这样全身心投入。”朱立敏说。

朱立敏认为,刘国杰身上最值得学习的是“像老黄牛一样,踏踏实实干活”的精神。

“我们从事法学会工作,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普通的,但是‘小人物’也可以有大作为。现在的社会很浮躁,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是很难得的品质。这说起来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点,但很值得学习。”朱立敏说。

今年1月,刘国杰到北京参加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趁着参会间隙在人民大会堂留下照片,令她十分高兴:“太有纪念意义了。”所在单位还专门为她发了一篇报道,她在会场拍摄的照片成为其中的配图……

在法学会工作的这14年,刘国杰留下很多宝贵的瞬间,也被更多人“看见”了。2023年11月,刘国杰被山东省法学会和滨州市法学会推选为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人物候选人。2024年12月,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正式公布,刘国杰成为100位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之一,也是山东省3位先进个人之一,并受邀作为代表参加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这份荣誉对我是激励和鞭策,让我更加坚定了一直以来的选择没有错,只有踏实工作才能问心无愧。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都做到完成、完美、完好是我未来努力的目标。”刘国杰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