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子矮,在中医范畴里归属为“五迟”之一。
五迟,指:“立、行、发、齿、语”。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提到:
“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
孩子的身体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气血也还不够充盈,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先天体质较弱、大病或久病后调理不当、饮食喂养不合理、情绪长期压抑等,都可能导致孩子生长发育迟缓,从而出现身材矮小的情况。
中医认为,儿童身高矮小主要和肾、脾、肝相关:
首先,肾气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与脑相通。肾不仅掌管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还通过肾精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若肾气不足,肾精亏虚,则会导致生长发育停滞,表现为身材矮小。因此,肾气的充足与否是决定孩子能否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二,说说脾虚的问题:脾是我们出生后身体健康的基础,它帮助身体制造和运送需要的能量和营养。小朋友要长大长高,全靠脾胃把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吸收好。要是脾胃出了毛病,比如变得虚弱了,食物里的营养就吸收不好了,这样一来,孩子的生长就会受影响,可能就长不高了。
第三,肝血虚。肝主筋,肝血充足则筋骨强劲。如果肝血不足,可致生长发育迟缓,孩子既不长肉也不长个。
具体分型如下:
1、肝肾亏虚:这类孩子多形体消瘦,发育滞后,面色苍白,毛发失去光泽且枯黄,指甲也发白易断。此外,还会有耳鸣、眼睛干涩、手心脚心发热、阵发性发热出汗、两颊泛红、腰膝酸软、口干舌燥及烦躁失眠等症状。舌头往往发红,舌苔少或没有,脉搏跳动细而快。
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常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2、脾虚:面色苍白,毛发干燥。身形瘦小,食欲不佳,吃点东西也不容易消化,常常感到身体疲倦,四肢无力。大便偏稀,里面还夹杂着未消化的食物。观察舌头,颜色偏淡,舌苔薄白或者稍微有些腻,摸脉时会发现跳动缓慢且无力。
治疗重在益气健脾,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3、痰湿困脾:个子长得不高,身体偏胖,肌肉摸起来软软的,额头上青筋比较明显。
治疗以健脾并去除湿气,常用二陈汤加减。
4、肾阳虚:体形瘦小,怕冷,四肢冰冷,小便清长。舌淡而胖、少苔。脉象细弱,尺部沉微。
治疗以温阳补肾为主,可用补肾地黄丸加减。
5、脾肾亏虚:体型明显消瘦,脸色苍白或萎黄,毛发稀少。不爱说话,活动少,食欲也不好,同时腰部和膝盖会感到酸软无力。观察舌头,颜色偏淡,舌苔可能出现花剥现象,脉搏则沉细无力。
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同时填补精血、滋养身体,常用健脾丸加减。
分型治疗仅供参考,请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另外,人的身高增长主要在青春期:
女孩子在14-15岁、男孩子在16-17岁之间身高增长达到顶峰;
女孩子在22岁前、男孩子在25岁前停止身高增长。
对孩子的身高增长有计划的家长,要在孩子25岁前完成这一套追高的动作。
最后,分享一些可以增高的方法:
1、孩子好动、个子矮:熬黑豆粥、骨头汤,喝豆浆加黑芝麻,一天一次,可以促进长个。
2、生山药切段蒸熟,淋上麦芽糖(或者蔗糖,但不要用白糖等人工精炼糖),一天一次。
3、用紫苏叶10g煮鸡蛋给孩子吃,一天一次。
紫苏叶去食积,有助孩子长个。
4、带孩子做一些跳高、摸高、打球的动作。如果时间不允许,就按揉大脚趾趾腹,这里是人体脑垂体反射区。每天帮孩子按摩,可以快速长个。
5、隔姜灸身柱、太乙、滑肉门穴这三个长高大穴。
6、针灸长个子:点刺四缝穴
四缝穴位于第2-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
点刺四缝穴,可促进胃肠运动,帮助儿童骨骼发育与成长。
春天是促进身高增长的最佳时节,根据中医理论,“春主生发”。为了在春季打下良好基础,家长要注重孩子的营养补充,但需谨慎行事,避免盲目或过量进补,导致孩子出现积食和性早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