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学习中文,在北京语言大学深入探索中文的奥秘,再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教授越南语,对于北外亚洲学院的越南籍教师范庆聆而言,语言不仅拥有无限可能,更是深化中越友谊、为两国合作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的重要桥梁。
今年正值中国与越南建交75周年。75年来,从毛泽东主席与胡志明主席亲手缔造的“同志加兄弟”传统友谊,到习近平总书记与阮富仲总书记和现任苏林总书记共同确立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中越两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友谊也日益深厚。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真是太快了!”北外的越南留学生杜忠义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感叹道。出于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爱,他选择来到中国求学。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饮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杜忠义注意到,虽然越南的公共交通正在逐步发展中,但目前人们出行主要还是依赖摩托车,其中多数仍为燃油车;而在中国,地铁和公交车等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出行,使城市生活更加充满活力。
随着中越两国政治互信的不断增强,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中国将自己在城市交通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分享给越南,帮助提升越南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受地质条件的影响,越南河内市的地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在中越两国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河内的吉灵-河东线轻轨正式投入运营,成为越南第一条城市轻轨,也是中越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
“现在乘坐这条轻轨上班,不仅可以欣赏城市的风景,还大大缩短了通勤时间,并缓解了摩托车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很多越南朋友告诉我,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因此直线上升。”范庆聆说。
一条轻轨不仅改变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方式,更成为了连接中越友谊的纽带。多名越南留学生表示,通过学习语言,他们对中越两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个人视野也因此得到了拓展。
在众多课程中,翻译实践是北外越南留学生范芳梅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真的非常实用!”她分享道。
在课堂之外,范芳梅经常关注有关中越两国的时政新闻,并通过观看中国的电视剧和电影来提升自己的听力、口语水平以及翻译技巧。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她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对未来中越两国的合作充满期待。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为中越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对北外越南留学生段登科来说,与中国同学组队参加第一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并荣获二等奖的经历,让他感到格外有成就感。“这个比赛对我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我和中国朋友相互鼓劲,不仅拿到了好成绩,我的中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他说。
在中越人文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学习成为增进双方了解的重要途径。范庆聆从自己与学生的互动中发现,中文和越南语在语音系统、词汇意义及人称代词使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中国学生有时会犯一些“可爱的小错误”。但她补充道:“不过他们非常认真、用心,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2010年中越建交60周年时,范庆聆曾作为越南学生代表,赴广西南宁参加中越青年联欢大会。15年后,她已成为一名在中国高校任教的教师,致力于推动语言教育的发展,为中越之间的交流贡献力量。她希望自己能参与更多的教育学术和文化交流项目,促进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研究。“如果多一个人掌握了中文,就会增加一分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的理解。这样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于促进中越经贸合作和外交往来的事业中。”范芳梅说。
对于未来,范芳梅、段登科和杜忠义都表达了共同的愿望:希望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分享给更多的人,以此搭建起中越沟通的桥梁,为促进两国间的交流添砖加瓦。“我相信,随着中越人文交流的不断深化,两国的合作前景将会更加广阔,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会越来越深厚。”范庆聆对未来满怀信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