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在古代也叫做“上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走出门外,处处张灯结彩、花月交辉,人们欢欣鼓舞、古今皆然。


北宋元宵节盛况,图/电视剧《清平乐》

不过,尽管元宵这一题材为诗人所钟爱,历代诗作的传世精品却不多。《瀛奎律髓》一语道破:“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

这说的正是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它以短短二十八字,写尽元宵节的璀璨风华与人间情韵。

诗中没有刻意的雕饰,却凭借天衣无缝的构思、细腻流转的情感,让这首元宵诗在诗海中独树一帜,成为最美的千古绝唱。


栾城有“三苏祖籍 味道故里”之称

图为石家庄栾城的苏味道雕像

曾经的奇幻武侠作家“步非烟”,现在的人大教授辛晓娟,以沉潜十年的解读唐诗的诚意之作《人生得意在长安》,带我们重回那光影交错、春夜如梦的盛唐元宵之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古代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顺应这种生活方式,也为了方便管理,官府就设立了“宵禁”制度,禁止民众夜间出门活动。

怎么提醒呢?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早上五更后,就擂响几百下开门鼓。而到了傍晚时分,就擂响几百下闭门鼓。


唐代实行宵禁制度,晚上大概七八点到早上的七八点,工作人员以999次击鼓为信号分别进行宵禁和解除宵禁。

如果几百声鼓声响完,你还没有回到自己居住的里坊,那就不太妙了。违反宵禁的人,将会被鞭挞二十下。为了免受皮肉之苦,最好还是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凑合一晚上。

于是,对于唐人而言,这“不禁夜”的上元节,实在是太过宝贵。这几天,坊市大门打开,京城居民皆夜出赏灯。这是官方许可的破例,京城居民们,压抑了一整年的“夜生活”需求,可以说是集中爆发。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描绘了盛唐时期上元节空前盛况。

正月十五这一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参与了夜游。京城熙熙攘攘,盛况空前。王侯、公主们,更让乐伎在马上奏乐,互相夸耀。而文人学士们也纷纷赋诗,纪念这一夜盛况。《正月十五夜》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先看这首诗的第一联: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火树银花,写的是洛阳城中的夜景。这一天,官方会在皇城门外放置高二十丈的灯轮,灯轮上,还缠上锦绣,装饰着金银。不仅官方会制作灯轮,供百姓观赏;部分达官显贵也会制作私家灯树。


《元宵放灯》佚名 唐 民俗画

因此,那一夜的京城,仿佛要把亏欠了一整年的灯火尽情补偿。各街各坊都布满了灯烛。尤其是达官贵人、公子王孙,更是变着花样,让自己成为整个洛阳城中最“亮”的仔。偌大的洛阳,顿时化为一座不夜城。

洛阳在北方,上元夜时,春还未深,真正的鲜花还没有开放。这些灯光在恍惚中,就像盛放的鲜花,让整座城市迸发出春色,迸发出生机,这就是“火树银花”。


童子抱鱼吊灯,吊灯以铁丝做骨架,以彩绘纱质为灯面,纱上双面画童子抱鱼,两侧绘有蝙蝠,有“年年有余”和“多福”的吉祥寓意。此花灯是应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赏灯习俗而制作的。

再看“星桥铁锁开”。星桥,就是护城河上的桥,平日一旦入夜,城门关闭落锁,桥上也就再没了行人灯光,整个黑沉沉的,而到了上元夜,洛阳城各处都是灯光,类似于今天我们的“节日照明模式”,桥上面灯光点点,映照着水光,让整座桥仿佛是天河上的“星桥”。

这一天,为了方便市民看灯,坊门打开,到处任人通行。作为护城河上的星桥,自然也打开了铁锁。人们行走在桥上,也像行走在星河之上,一时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写出了节日中人们激动喜悦的情绪。

暗尘,是指道路上的尘土。由于上元夜往来车马众多,络绎不绝,因此道路上的尘埃被扬起,随着车轮马蹄而去。

平时夜晚行车,即便扬起尘埃也看不到,所以是暗尘。然而当此良夜,灯火辉煌,灯光与月影共同照耀在被扬起的尘埃上,就像一捧星光,追随着飞驰的宝马香车。这样的景象,亦幻亦真。让人联想到童话中的美丽世界。

接下来的“明月逐人来”也很传神。十五夜,也是月圆之夜。平时到这一晚,人们都会在院子里赏月,月亮就在人们视野的“C”位上。可这一天不一样,人们出门都是为了观灯,而不是为了赏月,因为每个月都有十五,但能观灯的只有今天。

因此,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小小的心机,他把本来是无情之物的明月,赋予了人的情感。仿佛月亮有了自己的知觉,意识到今天被人们忽略了,于是好奇地窥探人间。然后,它立即被眼前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热闹感染了,它追随着人群,追逐着灯火,照临都城的每一寸土地。这就是“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游伎,是指观灯的歌伎们。她们中一些是青楼的歌儿舞女,趁着难得的节令,出门观灯;另一些则是王公贵戚家豢养的歌舞伎,在此时此刻,她们走出高高的里坊,到街市上表演助兴。


宋代李嵩《观灯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女子既欣赏着风景,本身也是一道风景。她们边歌边舞,唱着“落梅”等流行的曲调。有时候为了互相夸耀,还会斗歌斗舞,各逞其能。大概效果,和女团路演有一拼。

节日氛围中,很多平日的禁忌被打破了。原来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的城市,打开星桥铁锁,迎接所有人。人们摩肩接踵,纵情歌舞,忘记了一年的烦恼,也忘记了身份的差别。甚至帝后本人,也会受到吸引,亲自参与进来。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国家博物馆藏

《资治通鉴》记载:“春,正月,丙寅夜,中宗与韦后微行观灯于市里。”这是说,唐中宗与韦皇后,也被人间烟花繁华吸引了,他们脱去帝后冠冕,换上微服,混迹在人群中,观赏街市上的灯火。

帝后微服、与民同乐,在中国古代社会,这可不是常见的场面。这正是节日的魅力,它以喜悦与欢庆的力量,冲破了禁忌,让士农工商、高低贵贱的分别变得不那么重要。人们行走在亮如白昼的大街上,载歌载舞,将自己新一年的期盼,写在灯影中,融入歌声里,寄托给十五的明月。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最后,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尾联: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作。

“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负责京城育禁、巡夜的也是他们。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

这两句连在一起就是说,这一夜,天子特许,连夜欢庆,连平日里严格执法的金吾卫都不再限制人们的自由了,那么还有谁能阻碍这场欢庆继续下去呢?

唯有一件事,那就是时间。一声声的玉漏,在提醒着大家元夜即将过去。这一刻,所有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期盼,希望时间走得更慢一点,希望这份欢乐能永远继续。








左右滑动欣赏明朝《上元灯彩图》长卷

古今中外,人同此心,谁不希望今宵永在、快乐永恒呢?因此,这玉漏,这时钟,都请你走得慢点,再慢一点吧。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载,是因为它写尽了这一夜的景与情。无论隔着多久的时光,人们一旦读到这首诗,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热闹与欢喜,也感受到长夜将尽时,每个人心中的不舍。


关于元宵节的诗你最欣赏哪一首?

今年的元宵节你计划如何度过?

欢迎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人生得意在长安:诗说大唐

辛晓娟 著

人生得意、失意、快意时

不妨沉潜下来读读唐诗

当当开学季每满100-50优惠

-End-

观点资料来源:

《人生得意在长安:诗说大唐》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