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年味尚未散去,榆中县各个育苗日光温室大棚却暖意融融。全自动播种机精准落籽,自动喷淋灌溉系统为苗床规律灌溉,数百万株蔬菜幼苗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舒展新绿……让榆中这座“蔬菜产房”,处处显现出科技元素的影子。
科技赋能打造育苗工厂
在水禾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连栋温室里,农技专家轻点手机APP,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即刻启动补光程序。“我们分别采购了水肥一体机、自动喷灌机、自动控温系统等器械,采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温湿度,配套水肥一体化设备,使育苗周期缩短15%,成苗率稳定在95%以上。”合作社负责人张青山说。该合作社采用工厂化育苗模式,为全县芹菜产区每年提供优质种苗3000万株以上,每年收购销售周边农户蔬菜3000吨,销售收入达到1000万元,实现利润400万元。同时,稳定带动周边80余名固定工、200多名季节工务工就业增收,年均创造务工收入280万元以上。
其中,由该合作社培育,承载着榆中蔬菜种业希望之光的2025年首茬头批40余万株种苗,即将奔赴陕西种植基地,合作社培养的专业产业工人组成的精锐团队将与种苗同行,提供全程贴心跟踪服务。
据了解,榆中县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智能化育苗体系激活新质生产力,已建成15个现代化育苗中心,年育苗量达5.5亿株,涵盖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多个品种。这种集约化育苗模式不仅实现了种苗质量标准化,也有效规避了早春倒春寒风险。
“数字胚胎”驱动种薯变革
在甘肃省最大的马铃薯研发中心内,大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正在上演一场“数字胚胎”的科技交响曲。4800平方米的洁净实验室里,身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以毫米级精度对马铃薯外植体进行茎尖剥离。芯片病毒检测技术能同时对每株样本进行7项病毒检测,数字化检测系统则将以往两天的检测周期压缩至4小时。
在恒温恒湿的组培车间,脱毒成功的“数字胚胎”在恒温环境的培养基中蓄势待发,LED光源根据生长图谱自动调节光谱配比,苗株的叶绿素含量、根系发育等多项指标在实时监测中。6.6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里,这些“数字种苗”经过光周期驯化后,将被送往河西走廊的万亩繁育基地,完成从实验室到田野的科技接力。
物资装备护航春耕之路
在夏官营镇满福合作社的设施大棚内,一台全自动育苗机正紧张有序地作业。从装土、抹平、点播、覆土,仅需2人即可完成每小时50个128穴的育苗盘,较人工工作效率提升40%以上,是春耕现场的“得力干将”。农户只需在智能操作面板上输入几个参数,诸如育苗数量、种苗品种、预计移栽时间等,育苗机便能迅速开启高效工作模式。
在科技助力育苗高歌猛进的同时,春耕的物资储备同样令人瞩目。全县各农资储备仓库内,各类种子、化肥、农膜井然堆积。适配本地土壤与气候的优质小麦、大麦、玉米等种子,早早地被分类归置,带着丰收的希望静静等待奔赴田间地头的那一刻。截至目前,榆中县已调运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各类物资5.51万吨,以满足当前春耕生产需求。
从工业级育苗到分布式生产,从实验室组培到产品加工,榆中县正用科学技术重新定义春耕内涵。当暖阳照进智能温室,首批“芯片苗”即将开启数字化生长之旅。这既是黄土高原上的春耕新叙事,更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贵智 通讯员 张永琰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