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这两天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关于有关专家提的集采药的问题,有了官方通报的结果,结果是什么,大家都应该非常清楚了。根据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国家医保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1月21号,他们安排多个部门联合工作组去了上海与多位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深入各家医院与临床一线的医生交流,估计降压,麻醉泻药等相关药物的使用情况,经过科学的统计分析以后,得出的最终结论是,集采的降压药,麻醉药,泻药实际上并没有专家们提到的“降压药不降血压,麻醉药需要增加用药量才麻醉,泻药不泻”的问题。



对于医保药监局的调查结果,大家各有看法,其实都是可以理解,因为大家看重的是药物的治疗效果,把药效放在第一位而并非是因为价格便宜,便宜没好货的传统观念可以说是印在大家的脑海里面的,但我们今天的讨论的焦点不是这个,而是大家都非常敏感的“吹哨人”!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在1月中旬上海两会20多位专家针对集采的几款药提出自己的提案,引发热议以后,医保药监部门曾经通过官方媒体发声,欢迎广大的医护人员当好“吹哨人”。为什么需要吹哨人,尤其是是医疗医药领域,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任何的药物从中标集采以后,最后都是要用到临床使用的,尽管这些在被允许正式使用之前是经过严格科学的论证过的,但所有的集采药最终的反馈都是需要进行全面普及使用才能得到最后的使用效果。而毫无疑问,作为一线的医务人员在使用这些药物以后,第一时间得到的患者的反馈和使用的效果一定是最准确最真实的。



如果他们都能有一个向上反馈的通畅的“渠道”,就能发挥好当“吹哨人”的作用,让这些集采的药物能够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方式,来确认最后的药效能不能满足患者的使用要求,这一点可以说非常的重要。就像这次多位专家的提案一样,虽然最后证实相关的集采药和原研药之间几乎没有差别,但也促进了从2025年开始所有的集采药必须要有溯源码,带码销售,让集采药的入门门槛变得更加严格,而不是只看价格。



这样一来,集采药才能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医保药监发声欢迎广大的医务人员充当集采药和其他药的“吹哨人”的做法,非常正确,但同时也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向上汇报的通道,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对此,大家又怎么看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