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野战军初建时,包括华北军区野战兵团在内的这五支野战部队,华东野战军是系统构成最繁多、人员组成最复杂、人事安排最艰巨、职务任命最困难的一个部队。想要面面俱到,皆大欢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45年10月25日,中共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由苏中北移进驻临沂城,华中局与山东分局合并组成中共华东中央局。

1945年11月10日,留在苏、皖两省的4万余新四军部队组成华中野战军,由粟裕出任司令员、谭震林担任政治委员。

1946年1月7日,中央军委命令,以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任命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陈毅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

陈毅率新四军军部和部分主力北调山东,统一指挥由新四军和八路军合组的津浦前线野战军以及留在苏、皖两省的新四军部队。

同日,津浦前线野战军(多为八路军部队)改称山东野战军,由陈毅出任司令员、黎玉担任政治委员,下辖7万余人。

1947年1月下旬,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和山东军区部队合编为华东野战军,所属部队整编为12个纵队。



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刘先胜、张元寿任副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

由两个野战军合并组成的华东野战军,成立之初在职务任命和人事安排上,是一个非常艰巨和复杂的过程。

想要面面俱到,既要搞好团结,又要规避“山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华东野战军几乎集中了我军所有的派系,包括红军时期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以及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

部队涵盖了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八路军,以及地方抗日武装。

对于华东野战军高级将领的职务任命,成为了中共华东局的首要任务。

最终,华东局经过方方面面细致的考察和考虑后,上报了华东野战军12个纵队司令员人选,受到了华野全军将士的一致拥护,并获得了军委批准。



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 司令员 叶飞

华野1纵是叶飞的老部队,其骨干多来自新四军成立之初,由红军闽东独立师改编而成的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

该团团长,正是原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叶飞。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军部,第3支队第6团扩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1旅,叶飞出任旅长兼政治委员。

1941年11月至1945年10月,叶飞一直都在新四军第1师工作,历任副师长、师长,并兼任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

1945年11月10日,为执行中央赋予的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叶飞率领第1师第4批的南下部队,在江苏涟水与兄弟部队合编为新四军第1纵队,叶飞出任司令员。

1946年1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叶飞率新四军第1纵队随军长陈毅北上山东。

1947年1月7日,由新四军和八路军合组的津浦前线野战军,番号改为山东野战军。新四军第1纵队的番号,就此改为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

1947年1月21日,由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与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在山东临沂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

可以这么说,这样一支打从“娘胎”里就由叶飞带出来的老部队,没有人比叶飞更适合担任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这个职务了。



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 司令员 韦国清

华野2纵的前身,是由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部队合编而成的新四军第2纵队。

之所以由第4师副师长韦国清出任2纵司令员一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新四军第2师的前身,是新四军第4支队。第4支队的司令员是高敬亭,1939年6月离世。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由新四军第4支队发展而来的新四军第2师,由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兼任师长一职。

而新四军第4师,首任师长是彭雪枫,1944年9月11日牺牲在河南商丘夏邑县八里庄。

继任师长张爱萍,则于1946年元旦,在津浦铁路争夺战中,在睢宁县大李集北的一条泥泞小道上遭遇意外车祸,身负重伤,随后被送往苏联治疗。

因此,新四军第2师与第4师合编为新四军第2纵队时,纵队司令员并非出自第2师和第4师,而是由新四军江北副指挥罗炳辉出任。

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在山东临沂病逝。

原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高级将领中,由于此前高敬亭、彭雪枫就已先后牺牲,张云逸此时已调回军部,张爱萍则远赴苏联治病。

因此,罗炳辉病逝后,作为张爱萍副手的韦国清(原新四军第4师副师长),顺利接任新四军第2纵队司令员一职。

1947年1月,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组建为华东野战军,原隶属山东野战军的第2纵队更名为华东野军第2纵队,由韦国清继续担任司令员,顺理成章。



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 司令员 何以祥

1947年1月,以山东野战军第8师为基础,鲁南军区一部、渤海军区一部、滨海军分区警备旅等部队,在山东峄县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

全纵从上到下,基本上都源出八路军。

何以祥曾在八路军115师担任过团长、支队参谋长、旅参谋长。

又曾历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滨海军分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第8师副师长、师长等职。

而华野3纵,正是由上述部队合编而成。

因此,由何以祥出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一职,绝对是不二人选。



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 司令员 陶勇

华野4纵源自新四军第1师,由第1师第3旅发展而来,时任旅长正是陶勇。

抗战末期,陶勇率该部渡江南下浙江,番号改称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

1945年11月10日,组建华中野战军时,该部在苏北淮安地区整编为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陶勇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任第1师副师长。

1947年2月7日,华中野战军第1师在山东省沂水县大官庄改建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

陶勇一手带出来的这支队伍,番号几经变更,至此终于尘埃落定。

陶勇指挥作战英勇顽强,身先士卒,在新四军中被公认为“拼命三郎”。由他出任4纵司令员一职,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 司令员 王必成

华野6纵同样源自新四军第1师,由第1师第2旅发展而来,第2旅旅长正是王必成。

1942年底,新四军第2旅主力与第16旅合编,王必成改任第16旅旅长。

抗战末期,王必成率该部渡江南下浙江,番号改称新四军苏浙军区第1纵队,王必成出任司令员。

1945年11月组建华中野战军时,该部在苏中东台县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仍由王必成担任。

1946年5月,第6纵队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并,共同组成华中野战军第6师,王必成改任第6师师长。

1947年2月,华中野战军第6师改建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下辖第16师、17师、18师。其中,第16师、18师源自新四军第1师,第17师源自新四军第7师第20旅。

主体上,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的基层干部和骨干老兵,大多出自王必成曾经担任过旅长的新四军第1师第2旅。

王必成指挥作战果断勇猛,在新四军中素有“王老虎”之称。作为这支部队的灵魂人物,王必成出任6纵司令员一职,当仁不让。



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 司令员 成钧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3纵队、皖南突围部队、无为游击纵队,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新四军第7师。

1945年10月,新四军第7师奉命开赴鲁南,隶属津浦前线野战军建制。

1946年1月,新四军第7师与山东八路军一部合编,番号改称山东野战军第7师,下辖第19、第20、第21旅。

1946年9月,山东野战军第7师第21旅番号撤销,部队并入第20旅。

1946年10月,第7师第20旅拆散,分别补入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6师。

此时,第7师师部率唯一剩下来的第19旅,与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合并,番号仍为山东野战军第7师,下辖第19旅、第5旅。

第7师师长一职,由第5旅旅长成钧升任。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7师第19旅、第5旅番号分别改为第19师、第20师。加上由八路军鲁中军区第4团、第6团合编的第21师,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正式成军。

华野7纵的组成较为复杂,有新四军的部队,也有八路军的部队,更有不少由山东军区编入的地方部队。

之所以由成钧出任司令员,是因为成钧虽出身新四军,但长期在山东野战军第7师任职,历任第7师第5旅旅长、第7师师长。

在7纵,无论出身新四军,还是八路军的干部战士都与成钧熟识,可谓兵知将,将知兵。由成钧出任司令员一职,更便于指挥部队,掌握部队。



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 司令员 王建安

华野8纵,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分主力部队发展而来。

1945年11月,八路军鲁中军区第3师、警备1旅、警备3旅大部调往东北后,留下来的部队分别为第4师、警备2旅、警备3旅一部、警备4旅,以及地方部队。

1946年初,新四军军部及部分主力从苏中北移山东后,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成立,下辖鲁中、胶东、滨海、鲁南和渤海军区。

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奉命将留在鲁中的八路军部队整合成为两个师和一个警备旅,分别为第4师、第9师(由警备2旅、警备3旅一部合编),以及由原警备4旅及地方部队整编而成的鲁中警备旅。

1947年2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第4师、第9师、鲁中警备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下辖3个师和一个炮兵团。

原第4师番号改为第22师、第9师番号改为第23师,鲁中警备旅则扩编为第24师。

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几乎全由八路军鲁中军区部队整编而成,由早在1943年就已担任鲁中军区司令员的王建安出任8纵司令员,再合适不过。



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 司令员 许世友

华野9纵,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部分主力部队发展而来。

1945年10月,八路军胶东军区第5师第13团、第6师大部、北海军分区独立第1、2团、东海军分区独立第3团,以及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共计10000余人横渡渤海进军东北后,留下来的部队已经不多了。

1946年初,新四军军部及部分主力从苏中北移山东后,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成立,下辖鲁中、胶东、滨海、鲁南和渤海军区。

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奉命将留在胶东地区的部队进行整合,除保留尚余一个多团的第5师番号外,其余部队大多补入胶东警备第3旅和警备第4旅。

1947年2月,胶东军区所属部队改建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

原胶东军区第5师尚余的一个多团扩编后,番号改为第25师。原胶东军区警备第3旅、警备第4旅的番号则分别改为第26师和第27师。

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一职,由曾被主席誉为“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的原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担任,可谓实至名归。



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 司令员 宋时轮

华野10纵,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发展而来。

渤海军区是由抗战时期的冀鲁边军区、清河军区合并而来,均为地方部队扩编升级而成。

1945年10月,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率领山东军区第7师、第8师共6个团约12000人挺进东北。

1946年初,新四军军部及部分主力从苏中北移山东后,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成立,下辖鲁中、胶东、滨海、鲁南和渤海军区。

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原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宋时轮,奉命整合留在渤海军区的部队。

1946年7月,宋时轮将渤海军区特务第1团、第2团与警备第7旅第13团合编,重建山东军区第7师。

这里要特别注明一下:山东军区第7师与山东野战军第7师,是两个番号,两支不同的部队。)

1946年11月,宋时轮将渤海军区警备第6旅第11团、警备第7旅第14团、警备第8旅第17团,合编为山东军区第11师。

1947年2月,山东军区第7师、第11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原山东军区第7师、第11师的番号分别改为第28师、第29师。

直到1949年1月组建第30师之前,华东野战军10纵麾下一直就只有两个建制师和一个炮兵团。

由宋时轮出任10纵司令员,有两个原因。

其一,华野10纵是由宋时轮亲手整合、整编而成。

其二,10纵底子弱(只有两个师),由原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宋时轮出任10纵司令员,代表着华野总部对于这支新建部队格外的关心和重视。



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 司令员 管文蔚

1945年11月,新四军第1师执行中央赋予的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大部队南下后,第1师留在苏中的留守部队就是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的前身。

1945年12月,这部分留守部队与苏中军区第1、第2军分区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由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兼任第7纵队司令员。

1947年2月,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原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的番号改为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

与其他纵队不同的是,11纵组建完成后并没有随华野大部队奔赴山东战场,而是兼苏中军区,继续留在苏中坚持敌后斗争。

无论从属地管辖,还是部队指挥关系上来讲,由苏中行署主任、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兼任华野11纵司令员,都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 司令员 陈庆先

华野12纵,由新四军第2师第6旅及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发展而来。

1946年3月,新四军第2师第6旅旅长陈庆先奉命率部北撤江苏淮安,与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合并。

同年5月,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及盐城起义的赵云祥部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原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谢祥军任司令员。

同年10月,在涟水保卫战中,为掩护华中军区后方机关转移,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在战斗中牺牲,原新四军第6旅旅长陈庆先接任司令员。

随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鲁南地区,陈庆先率第10纵队继续留在苏北作战,并兼任苏北军区司令员。

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正式成军,原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的番号改为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陈庆先继续担任纵队司令员、兼任苏北军区司令员。

12纵与11纵一样,并未随华野大部队转战山东,仍然留在苏北、淮南坚持敌后斗争。



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 司令员 周志坚

华野13纵成立于1947年8月下旬,是华东野战军最后一个成立的主力纵队,由胶东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

1947年2月,为保卫胶东解放区,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胶东军区特务团与滨北军分区、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合编为第6师。

同年4月,第6师番号改为第5师,又以西海军分区、北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和民主救国军独立总队合编为新的第6师。

同年8月,再以北海、滨海、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7师。

各师成立后,在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指挥下,先后参加沙河追击战、胶济路东段、太保庄等战斗,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作战。

8月下旬,第5师、第6师、第7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各师番号分别改为第37师、第38师、第39师,由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周志坚兼任纵队司令员,隶属华东野战军内(东)线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指挥。

周志坚在华野12个纵队司令员中,是唯一一个“空降”的纵队司令员,他原是中原军区第2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中原突围后,周志坚及几名失散人员几经辗转来到武汉军调部汉口执行小组,在董必武的安排下随中共代表团第一批撤退人员乘军调处执行部美方飞机回到延安。

作为红军时期就曾担任红四军第10师师长的周志坚,被军委任命为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协助司令员许世友工作。

13纵作为华东野战军的“后起之秀”,成立之初并不显山露水,其后在周志坚的指挥下却大放异彩,与1、4、6、8、9纵并驾齐驱,成为华野12个纵队中最擅攻坚的纵队之一。



综上所述,华东野战军的12个步兵纵队,7个源出新四军,5个源自山东军区及山东野战军所属部队,总体上仍是原新四军的部队占比较大。

包括华北军区野战兵团在内的我军各大野战军成军之初,既要搞好团结,又要规避“山头”,军委与各战略区中央局、各野战军关于纵队司令员的人选,着实颇费周折。

唯独华东野战军是个例外!

本来,由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合编的华东野战军,几乎集中了我军所有的“派系和山头”,其部队包括了红军时期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以及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

客观的说,对于这样一支拥兵12个纵队的野战军,12位司令员的人选不仅是人事任命,更是政治考量。想要平衡方方面面,做到皆大欢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华东局领导集体就简避繁,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解决了最复杂、最头疼的问题。

一句话概括,就是——

谁的部队谁来带!

老首长带老部队,这一招举重若轻,化解了方方面面的矛盾,解决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华东野战军从上到下,任谁都无话可说,受到了全军将士的一致拥护,并获得了军委批准。

华东野战军12个纵队司令员的人事任命,彰显着华东局领导班子的成熟与智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