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744535

内河航运时代,中部大省们纷纷定下“通江达海”的目标。

先是河南提出,要“推进中部便捷出海水运大通道建设”“积极推进贾鲁河通航工程”,再者,湖南就《湘桂运河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进行公开招标,进入项目前期工作阶段。

最近一个是湖北,举行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提出要以建设三个丝绸之路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其中之一就是“水运上的湖北”。

今年,湖北将重点打造“五主十重”现代化港口体系,进一步提升武汉阳逻港、荆州盐卡港、黄石棋盘洲港等港口功能,优化对外开放枢纽布局。

作为“黄金水道”长江径流最长的省份,湖北境内长江通航里程1038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2090公里,分布4个主要港口、14个重要港口。

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7亿吨,其中黄石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加上此前破亿的武汉港、宜昌港、黄冈港,全省亿吨大港数量达4个,位列长江中上游第一位。

此前曾有分析指出,湖北港口资源存在“小散乱”的尴尬,总体落后于其他沿海、沿江省份。近年来,湖北一直在整合全省港口资源,重塑港口发展格局。

根据湖北省印发的《关于加快湖北省港航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港口集体提能和新的港口分工体系均提上日程,未来的水运格局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亿吨突破

据湖北省水路运输统计数据,2024年,黄石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达到10338.74万吨,迈入中国内河亿吨大港行列。

由此计算,去年黄石港货物吞吐量增速达23.5%,在湖北武汉、宜昌、黄石、荆州四大港口中高居第一。

航运业高速增长,离不开当地强劲的产业支撑。去年1-11月,黄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全省第一;进出口总额完成549.3亿元,增长29.4%,总量、增幅均位列全省第二。


黄石港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黄石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但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采矿、冶炼,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巨大的生态赤字。

为此,得水独厚的黄石,提出了建设“亿吨大港、千亿园区、港口新城”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以港口为引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改变始于2014年,黄石对自身港口资源进行整合统筹,拆除120多个小散码头。同时,与深圳盐田港集团合作,在水深条件最好的棋盘洲,建设黄石新港。

新港在建设之初,就确立了多式联运的发展思路。2016年12月18日,黄石新港口岸正式开关。次年,黄石新港多式联运项目被列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培育项目。项目历时4年,于2021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命名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黄石被纳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名录之时,黄石港货物吞吐量才仅仅2443万吨,如今已经一跃成为内河亿吨大港。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告诉城叔,这一方面是黄石通过港口整合改造,使得港口停靠、货物吞吐等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港口多式联运发展、新港配套的物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比较理想,也是重要的原因。

实际上,近年来黄石作为“湖北第三港”(黄冈港为整合港,不纳入统计排名,下同)的地位一直受到荆州的挑战。

2020年,黄石港货物吞吐量(4713万吨)还比荆州港(3556万吨)高出近三分之一。到2022年,荆州港以52.1%的高增速,实现货物吞吐量6656万吨,只比黄石港少199万吨,两港开始“贴身肉搏”。

激烈的竞争态势下,两港均提出建设“亿吨大港”目标,并对港航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升级。眼下,黄石港货物吞吐量率先冲线“亿吨”,荆州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到9023万吨,距“亿吨”还差临门一脚,有望在2025年突破。

第一易主

湖北港口格局变化的又一标志性大事件,是2024年宜昌港货物吞吐量超过武汉港,货物吞吐量“第一港”易位。

赶超早已有迹可循——2020年,宜昌港与武汉港还有2000多万吨的体量差距。但2021年,宜昌港货物吞吐量从8119万吨飙升至11470万吨,首次破亿吨。

宜昌港超3000万吨的增量,也使其与武汉港的体量差迅速缩小至209万吨,大有赶超之势。此后多年,两港体量始终在伯仲之间。

在秦尊文看来,近年宜昌港货运量大增,三峡翻坝是一个重要原因。

受限于三峡枢纽设计通过能力过低,三峡过闸运量严重饱和。物流企业待闸时间少则几天,多则数十天。目前,三峡水运新通道提上了议程。但燃眉之急,另需方案解决。


图片来源:宜昌市港航建设维护中心

宜昌设计了一个翻坝方案:依托白洋—茅坪翻坝组合港,实施商品车、集装箱“水公水”翻坝运输。简单来说,即用高速公路和铁路,来代替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的路程,为物流企业节省时间。

2023年,长江三峡枢纽“大分流、小转运”水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验收。宜昌市交通运输局表示,示范期内,宜昌发展“商品车滚装翻坝”“北粮南运西进”“粮肥互换”等多式联运示范路线,打通多式联运堵点,全程物流时间节省10小时以上,综合物流成本节约15%。

值得一提的是,当宜昌港运量持续上涨时,武汉港运量出现了下滑。2024年,武汉港货物吞吐量为1.42亿吨,同比下降1.2%。

秦尊文指出,宜昌港上游300公里、下游100公里之内没有较大的港口城市与其竞争。武汉陆路交通更为发达,货运主要依赖铁路和公路运输。同时,武汉港上下游其他港口城市的货运量不断增加,使得武汉港在水运方面的优势相对减弱。加上武汉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武汉港货物吞吐量有所下降。

“这一定程度上讲,是武汉非省会核心功能的疏解。”秦尊文进一步表示,从省级层面看,武汉港和其他湖北港口,并不是割裂对立的,此消彼长不必过分担心。

在集装箱运输上,武汉港仍牢牢占据着领先优势。湖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50万标箱、居长江中上游港口首位。根据《武汉港总体规划》(2035年),到2035年武汉港集装箱通过能力将达到1000万标箱。

分工协作

大港的快速发展,只是湖北航运发展的一个缩影。

湖北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表示,2024年,湖北以多式联运为发力点,港口吞吐量、港口外贸吞吐量、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水路货运量、水路货物周转量等多项水运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内河前列。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运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长江干线中,湖北、湖南等中部省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最快。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一年,长江航运结构性变化明显。从内外贸结构看,外贸增速快于内贸。从货物结构看,大宗货物比例下降,制造业产品尤其是“新三样”比例上升。


武汉阳逻港 图片来源:新华社

湖北港航发展,同样把发展目光聚焦在国际化和高端航运上。《关于加快湖北省港航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打造内河一流港口。

其中,武汉港将建成国际内河一流港口;黄石港、宜昌港、荆州港,则以建成全国内河一流港口为目标。

分工定位方面,武汉港建设内河最大国际集装箱枢纽港;黄石港建设内河最大大宗散货多式联运港;宜昌港建设三峡转运枢纽港;荆州港建设内河规模最大的煤炭中转港。

秦尊文表示,湖北省加强港口资源整合,推进港口一体化发展,打造以武汉港为核心,黄石港、宜昌港、荆州港为重点的港口集群,港口体系层次合理、分工有序,有利于亿吨大港间的良性竞争和业务联动。

他建议,武汉港应重点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和水水中转,早日达到其“千万标箱”目标。武汉港的其他货运功能,则可以逐渐向湖北省内其他大港疏散。

面向国际市场,湖北可以参考湘鄂赣中三角省际集装箱公共班轮航线的做法,利用武汉阳逻港区国际化综合枢纽功能,对湖北省内大港的国际航运业务进行统一集运,从而提升湖北港航国际货运的整体效率。

“湖北建设水运强省,不代表要排外。”秦尊文表示,湖北要加强和全国航运龙头企业的合作,调动内外积极性,降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物流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

港口资源整合是渐进升级的过程,比起资源“物理整合”,如何达成功能、要素的“化学融合”,真正增强经济效益、带动效应,是今后港口发展的一项新课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