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霄”,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这一天万家团圆,吃元宵(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意味着农历新年才算真正的圆满结束。
元宵节这传统年俗由来已久,其发展和佛教文化也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说说这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燃灯礼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观佛舍利
舍利,由戒、定、慧之无量功德结晶而成,许多高僧大德示寂荼毗后会留下舍利,成就宝物。
而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留下的佛舍利,更是佛门无上至宝。
瞻拜佛舍利,可得7种功德利益:
①远离八难、不堕三途;
②世世生于富贵之家;
③增福增慧、可证得阿罗汉果乃至佛果;
④精进修行往生净土;
⑤值遇诸佛、令出离生死;
⑥在世远离一切灾难;
⑦灵验应心、无愿不满。
燃灯礼佛
佛教教义中把火比作佛之神威,所谓“无量火焰、照耀无极”。
而灯火的照耀则有两种妙用:一是破人世之阴暗;二是现佛法之光明,以摧芸芸众生之烦恼。
因此在佛教仪式中,就把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
灯代表智慧、驱除黑暗,智慧照亮人生。因此,在元宵节这一天点灯供佛,以此因缘启发真如智慧。
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风气, 而真正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扬光大的则是隋唐。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礼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元宵节参加的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元宵节的习俗
元
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吃元宵(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吃元宵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为元宝。可汤煮、油炸、蒸食;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礼佛”。元宵放灯便渐渐流传开来,可谓“花灯高高挂,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红烛熊熊烧,烧出新年顺风顺水鸿运道”。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甚久。舞狮:又称“狮子舞”。狮子在国人心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值此殊胜吉日,祈愿众善信和和美美、福慧双增,祈愿佛日增辉,正法久住!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彼岸寺,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