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相传,汉武帝时,亳人谬忌奏请祭祀“太一”神,汉武帝准奏,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于正月十五这天举行盛大祭祀活动,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这或许就是元宵节张灯习俗最早的源头之一。也有说法认为,汉文帝为纪念“平吕”,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这一天京城里张灯结彩,逐渐形成了节日雏形。另外,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明帝提倡佛教,听闻佛教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便下令这一天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士族庶民也都要挂灯,这进一步推动了正月十五张灯习俗的形成。
到了隋唐,元宵节迎来大发展。隋朝时元宵有闹花灯耍百戏的习俗。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元宵节更是盛极一时,节日时间延长至三天,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长安城里处处张灯结彩,花灯种类繁多,规模宏大,还有乐舞百戏,文人墨客也留下诸多相关诗词佳作。
宋朝时,元宵节热闹非凡,时间从三天延至五天,甚至南宋理宗时增加到六夜。还出现了“鏊山”灯景,以及猜灯谜、传柑等习俗。元代也有“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的记载,可见元宵依然受重视。
明代全面复兴宋代元宵节制度,张灯时间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天。到了清朝,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灯会依然壮观,张灯时间缩减为四到五天,还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等“百戏”内容。
正月十五“天官赐福”,记住:1吃,2拜,3不碰,4要做,蛇年接福。
元宵节被称为“天官赐福”。道教中有“三元节”的说法,即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分别对应天官、地官和水官的诞辰。其中,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也就是紫微大帝。传说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隶属玉清境,居宝阙下上元覃恩宫。每逢正月十五,天官就会下到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人间,所以有了“天官赐福”的说法。
从历史角度看,元宵节的起源与汉代祭祀“太一神”有关,后来逐渐融入了道教的“三元”观念。到了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就有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可见,至少在南宋时期,正月十五与天官赐福的联系就已经十分紧密,并在民间广泛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祭祀天官、祈求赐福的活动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熟知的元宵节。
“1吃”
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宋朝,民间就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才称为“元宵”。那时候,人们就已经在正月十五这天吃它来庆祝节日了。到了明代,“元宵”的名字普遍流行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不断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传统内容。
元宵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家都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吃元宵的时候,就好像把这些美好的愿望都吃进了肚子里,相信新的一年能得到神灵的庇佑,一切都顺顺利利的,灾祸和疾病都离得远远的,好运和福气都快快到来。
“2拜”
拜天官。这一习俗和道教文化紧密相连。道教里有三官大帝,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正月十五是天官的诞辰,被称为上元节。传说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每逢正月十五就会下凡间,考察人间善恶,校定人之罪福,把福气赐予大家,这就是 “天官赐福”。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虽说那时候主要是祭祀 “太一神”,但也为后来与道教天官信仰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时期,相关的记载就更明确了,《因缘经》等就提到正月十五日天官会同下人间校定罪福。后来,正月十五迎天官的习俗就这么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啦。
在迎天官的传统仪式里,“张灯” 可是重头戏。因为灯代表着光明,人们在正月十五晚上会张灯结彩,不管是家里还是大街小巷,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莲花灯、鲤鱼灯、走马灯等等,漂亮极了1。这些灯就像是给天官照亮下凡道路的指引,也寓意着让天官看到人间的美好,多多赐福。还有放天灯的,人们把写满愿望的天灯放上天空,希望天官能看到自己的心愿,保佑家人平安、事业顺利、生活幸福。另外,有些地方的人们还会去道观,在天官像前供奉鲜花、水果等供品,焚香磕头,虔诚地祈求天官赐福。
“3不碰”
不吵架。从古代起,人们就很看重这种团圆的时刻,一家人不管多忙都会尽量聚在一起。在这样的氛围里,吵架无疑是很煞风景的,会破坏掉那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老祖宗们觉得,在这么团圆的日子和家人朋友吵起来,是不珍惜团聚的福气,也可能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里家庭不和睦,会有很多矛盾,这和大家期盼的美好生活可就背道而驰了。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天官大帝的诞辰。传说天官会在这天下凡考察人间善恶,给人们赐福。大家都希望以最喜庆、最美好的状态来迎接天官,让天官看到自家和和美美,从而多多赐福。要是在这天吵架,那就是展现出不和谐的一面,可能会让天官觉得这家人不和睦,就不把福气给他们了,这可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为了能得到天官的庇佑,新的一年顺顺利利,人们也会特别注意在这天不吵架。
“4要做”
走百病。“走百病”的历史可悠久啦,它的起源能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耗磨日”。那时候,在“耗磨日”这一天,人们忌磨茶、磨麦等一切事务,官私不开仓库,大家都停业饮酒。后来到了唐代,这个习俗逐渐和祛病逐疫、元宵节俗融合在了一起。到明清的时候,“走百病”就已经成为元宵节一项特别重要的风俗啦。
在古代,医疗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人们对疾病和瘟疫都很害怕。大家觉得,在元宵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通过外出走动,可以把身上的晦气和疾病都给祛除掉,祈求新的一年能健健康康的。而且,走百病还有度厄、逐疫、求子等好多内涵呢。尤其是妇女们,平时大多时间都待在家里,很少有机会出门,走百病就给了她们一个走出家门、放松心情的好机会。
“走百病”有不少有趣的讲究和形式。在北方,路线通常是有墙走墙,见桥必过,最后还得走到寺观,去烧香、摸寺庙大门上的门钉,像北京等地的妇女,在正月十五晚上就会约好一起出门,一人拿着香在前面带路,然后去过桥,认为这样能健身祛病。在山东鄄城,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有的人还会骑上牛、马等在大路上奔跑,叫“跑百令”。而在江南水乡,因为桥多,“走百病”就叫“走三桥”,妇女们会专门去走三座桥,觉得走过的桥越多,身体就越健康。在江苏太仓州,妇女们会去走“太平、吉祥、安乐三桥”,在如皋县则是走“安定、集贤、云路三桥”。
最后,祝愿大家元宵节快乐,月圆人圆,幸福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