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寺和庙通常是和佛教绑定的,寺庙更是一个常用的词汇。

例如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庙就是和尚居住的地方,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庙并不是和尚的专有场所,甚至“寺”和“庙”在古代有着十分明显的差距。

庙在中国古代出现的时间很早,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



当时,家族如果有重大事情发生,例如祭祀先祖或者分家这样的事情,族群成员就会聚在宗庙中共同商讨如何处理这件事。

也就是说,至少在西周时期,庙的主要作用是处理家族重要事件,以及延续家族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庙的作用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祭祀祖先,而是扩大至纪念有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

例如关帝庙中祭拜就是关羽,岳飞庙中祭拜的就是南宋名将岳飞。

再到后来,有的地方就连出个状元也要修个庙供奉,可见庙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扩大到了相当亲民的地步。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庙和佛教文化没有任何的关联,庙仅仅用来祭祀中国传统中的英雄人物。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庙的包容万象的特性,佛教中的各大代表人物也就出现在庙里面了。

在中国老百姓的传统意识中,去庙里祭拜的时间是比较讲究的,这一特点,源自庙本身祭祀祖先以及处理重要事务的作用。

虽然平时去庙中祭拜也是可以的,但是更多的人选择在特殊的时期祭拜,例如去观音庙一般会选择在观音菩萨诞辰之日。



一般来说,每一座庙中祭拜的对象是特定的,通常情况下都是一位神明或者人物,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会有多位神明或者人物。

在中国古代,比较为大众熟知的庙是“太庙”,是皇室祭祀祖宗或者重要人物的场所。

寺出现的时间要比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早很多,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寺其实是一种职能机构的名称。

例如大理寺,是专门负责审理案件的审判机构,大理寺的最高领导人,就叫作大理寺卿。

这个机构,在唐朝时期依然比较普遍,不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寺和佛教的关联越来越紧密,甚至寺在很多时候成为佛教的代称。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梵文中僧徒修行的地方被翻译为“寺”,和大理寺的寺刚好一致。

至少在东汉时期,寺和佛教就已经产生了联系。

东汉明帝时期,汉明帝某天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了一个浑身散发着金光的人,而且面容慈祥,这让汉明帝十分好奇。

为了知道梦中的人是谁,汉明帝在朝会上说出了这个梦,希望能够得到答案。

根据皇帝的描述,大臣们一致认为汉明帝在梦中看到的人,是传说中的佛。

在大臣的解释下,汉明帝终于弄清楚了佛到底是什么,而且还派专人去天竺请了两位高僧回来。



为了表示对两位高僧的重视,汉明帝下令将他们安排在鸿胪寺居住。

虽然名字中带有“寺”,但是鸿胪寺其实并不是后世所熟知的寺庙,而是政府的职能机构,专门用来接待外国使节的官署,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大使馆。

在鸿胪寺住下之后,两位从天竺来的高僧就开始传播佛法,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汉明帝认为鸿胪寺毕竟是政府办公的地方,不适合让高僧在这里传教。

因此,东汉明帝下令仿照鸿胪寺的结构,在另一个地方修建了一个专门供高僧传教的建筑。



为了和鸿胪寺做区别,人们都称其为“白马寺”,原因是两位高僧是骑马来的。

理论上说,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也是寺和佛教融合的滥觞。

在之后的时间里,寺和庙都在不断和佛教文化融合,逐渐地,人们也就将寺庙看作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了。

不过,寺和庙虽然都和佛教文化有关系,且都被视作佛教文化的代表,甚至可以并称,但是二者的侧重点还是相当不一样的。

寺和庙的主要区别,是供奉的对象不同。

寺的专一性比较强,供奉的是佛教文化中的经典人物,一般来说,寺是佛教专属的场所。



通常情况下,僧侣都是在寺中居住修行的,在寺庙还没有并称的时候,寺就是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至于庙,庙的专一性就没有那么强,庙中供奉的种类较为繁杂,上至神明,下至对地方有贡献的人,都可以进入庙。

在寺庙还没有并称的时候,僧人一般不住在庙里。

时至今日,这种区别还是没有消失,例如白马寺中大多是僧人和佛教的佛像,而关帝庙中则是关羽的塑像和信徒的香火。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和尚为寺,鬼神为庙”,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是基本上是正确的。



不过,无论是寺还是庙,在老百姓的心里,其实区别不是很大,只要能祈福求安,叫什么并不重要。

参考资料:

[1]寺与庙的区别[J].政工学刊,2010,(08):29.

[2]韦峰,徐维波.谈寺与庙的区别及其发展演变过程[J].山西建筑,2005,31(22):18-1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