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表现和反映,许多文艺作品中往往都有茶的身影。在中国古典小说中, 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写茶事尤多。《红楼梦》反映的是贵族的茶风,《儒林外史》表现的是市井茶情。
一部《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中有五十回三百多处写到茶事。书中涉及茶叶有许多种,然而作者吴敬梓着墨最多的则是六安茶,有六安梅片、银针、毛尖、干烘茶。第二十九回中,杜慎卿招待众名士,“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第四十二回中,葛来官在家招待汤大爷吃茶,“拿出一把紫砂壶,烹了一壶梅片茶。”第五十三回中,聘娘招待陈木南,“房中间放着一个大铜火盆,烧着通红的炭,顿着铜铫,煨着雨水。聘娘用纤手在锡瓶内撮出银针茶来,安放在宜兴壶里,冲了水,递与四老爷。”第二十三回中,牛浦同道士吃了早饭,“当下锁了门,同道士一直进了旧城,在一个茶馆内坐下。茶馆里送上一壶干烘茶,一碟透糖,一碟梅豆上来。”这里的梅片茶,是用叶片制成的绿茶,银针茶是摘片后留下的单芽所制的绿茶,毛尖茶则是连芽带叶嫩梢所制的绿茶。干烘茶是一种粗枝大叶茶,最后加工要拉老火,在当时是市井百姓阶层经常饮用的茶叶。
六安瓜片茶
二
晚明时期的杭州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六安茶之名源于州名,其实主产于六安州属县霍山。
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物产篇,记六安州茶有霍山梅花片、银针、丁香、松萝等名色。乾隆四十一年《霍山县志》货属篇记“本山货属,以茶为冠。”最上者曰银针,仅取枝顶一枪;次曰雀舌,取枝顶一芽一叶微展;又次曰梅花片,择细嫩叶;曰兰花头,取枝顶三五叶;曰松萝,仿徽州松萝茶制法,但用全叶。另一类茶采成熟嫩梢,连芽带叶,上品称毛尖,有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等花色;次称连枝,有白连、绿连、黑连之类,也就是干烘茶。
六安梅片贡茶
晚明时曾任霍山县令的王毗有组诗《六茶纪事》专咏六安茶,其一《焙茶》:“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写每到春天,家家采茶、制茶,一片繁忙,茶香弥漫整个霍山县,极为真实生动。
浙江德清县人陈霆《两山墨谈》记:“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陈霆于明朝正德二年被贬为六安州判官,正德四年冬移知徽州休宁县。他在六安仕官三载,亲历六安贡茶的历史。六安州贡茶,始于明朝洪武年间,直到清朝咸丰年间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朝近五百年。贡茶之外,地方官员往往择上品茶馈赠当朝权贵与大臣。明朝中叶重臣、湖南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李东阳等人《咏六安茶联句》有“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晚清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的江苏仪征人阮元《西斋茶廊坐雨》诗有“好使樵青烧石铫,嫩黄闲试六安茶。”晚清名臣、三代帝师祁寯藻有《少泉惠六安雨前茶,以绵山茶报之》诗。可见在明清时期,王公朝士相互赠送、品饮六安茶成为时尚。
六安银针贡茶
六安茶在明清时期声名卓著,是长江以北第一茶。清初刘源长《茶史》说:“近以岕山茶为君,虎丘茶为相,六安、潜山茶为将。”岕山茶产于浙江长兴和江苏宜兴,尤以长兴罗岕最著。虎丘茶产于苏州,驰名当时。六安茶堪与岕茶、虎丘茶相伯仲,列全国名茶第一方阵。清代名臣、安徽桐城人张英《聪川斋语》说:“岕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张英以名士、高士、野士分别形容岕茶、武夷茶、六安茶。又说:“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岕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六安茶、武夷茶、岕茶可以陪伴终身。
六安茶不仅行销本省及周边地区,更广泛地流通至山东、河南河北、京津、山西陕西等北方广大地区。明人徐爌《茶居士传》记:“居士姓茶,族氏众多,枝叶繁衍遍天下。其在六安一支最著,为大宗;阳羡、罗岕、武夷、匡庐之类,皆小宗;蒙山又其别支也。”六安茶在全国众多名茶中,产量最大,传播最广,在明清蔚为大宗。
三
吴敬梓何以对六安茶情有独钟?这要从他的出生地和中年移居地说起。康熙四十年,吴敬梓生于安徽滁州全椒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光。滁州与六安州同在江淮之间,东西相距不过数百里。滁州历来产茶很少,所消费的茶多来自邻近的六安。雍正十一年,吴敬梓举家移居江宁(南京)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而江宁更是与六安茶有着不解之缘。
吴敬梓雕像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以都城南京和老家凤阳为中心,设立直隶省,大致辖今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和江西、湖北、浙江的局部。后来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直隶遂改称南直隶。南京依然作为留都,三省和六部官署同样保留一套。江南贡院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承担江苏、安徽两省士子的科举考试。十里秦淮,桨声灯影,人语喧哗,热闹非凡。吴敬梓流连、徜徉秦淮河畔,遂号秦淮寓客。
南京居直隶省之中,是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方货属云集省会南京,徽州、六安茶叶也不例外。徽商崛起,雄踞南京、苏州、松江、扬州等地。休宁县人闵汶水,在桃叶渡开茶馆,南京礼部尚书、书画大家董其昌为其茶馆题额“云脚间勋”。创制珠兰松萝花茶,称“闵茶”,许多名流纷纷以结交闵汶水、品尝“闵茶”为荣。闵汶水在名流圈中,俨然以“汤社主风雅”。崇祯戊寅年九月,山阴人张岱慕名造访闵汶水,较水品茶,二人相契订交,留下《闵老子茶》的佳话。
明亡清兴,当然不能称直隶省,改名江南省。江南省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省份,经济繁荣,生活富庶,一省的赋税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清朝立国之初,天下尚未完全统一。而作为清廷主要财源和人才库之一的江南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至关重要。尤其是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郑成功,一度率军攻到江宁城下,使得清政府极为恐惧。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故于顺治十八年,将江南省分而治之,设立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复改名安徽省和江苏省。分省之后,两江总督府设在江宁,安徽省临时省会也设在江宁,江苏省会则设在苏州。直到乾隆二十五年,安徽省会才改迁安庆。作为两江总督府和安徽省临时省会的江宁,较长一段时间依然是安徽物产流通的重镇。六安茶入淮河、走运河、过长江,或走汉口、巢湖下长江,源源不断运达江宁。
江宁城饮茶风气十分浓厚,茶馆林立,茶叶多来自六安和徽州。《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说到当时江宁就有茶社千余处,“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处所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在第四十一回中,写秦淮河上的船家也设桌子在船舱作为吃茶场所,路人赶路乏累可花几个钱喝碗六安毛尖茶。“话说南京城里,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渐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换上凉棚,撑了进来。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沙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备了酒和肴馔及果碟到这河里来游,就是走路的人,也买几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
生活在清中叶的杭州才子袁枚,乾隆十四年辞官,隐居江宁城西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著述以终老。随园老人爱美食也爱茶,著《随园食单》,于“茶酒单”记天下名茶,其中也有“六安银针、毛尖、梅片”。
无论是乾隆年间卜居江宁小仓山的袁枚,还是寓居秦淮的吴敬梓,无不浸染在六安茶的芬芳里。
来源: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 丁以寿(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