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牛国栋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多为祈吉求祥、吃吃喝喝之类,即使过大年,放鞭炮、聚餐饮酒也多离不开家,出远门仅限于走亲戚,至于清明踏青、放风筝、荡秋千以及重阳登高赏菊之类多属个性化之雅兴,真正以狂欢为庆祝形式的节日非元宵节莫属。
一到正月月圆时,平日内敛、关着门过日子的人们便释放天性,一起狂欢,哪里热闹就往哪里扎堆。一个“闹”字,一言以蔽之。
闹元宵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从白天闹到黑夜,从宅院闹到街市,即所谓“元宵杂戏,剪彩为灯,通宵达旦”。
元宵节,社火是重头戏,也称闹社火、演社火,指节日中有装扮的各种杂戏,集百戏之大成,山东一些地方叫“玩耍”“故事儿”,更多的地方称为“扮玩”。其中包括大秧歌、踩高跷、舞龙狮、花杠舞、跑旱船、骑竹马、赶毛驴、四蟹灯等,表演内容则是歌舞、戏曲、杂技、鼓乐等多位一体。
社火的最大特色便是群众性与普及性,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可成“角儿”,自娱自嗨,以闹为先,乐在其中。
闹元宵舞蹈中,秧歌最富仪式感,也最有阵势。
济南黄河北岸的商河鼓子秧歌,当地俗称“跑十五”“闹玩意儿”,集歌舞杂耍于一场,表演主要有伞头、鼓子、棒槌这三种器物为标志的三大角色,偶有丑角加入。表演基本特征是以跑跳为主,所以称“跑秧歌”而非“扭秧歌”。表演者皆为男性,威武雄壮,欢快热烈,节奏感极强。
济南商河鼓子秧歌
海阳大秧歌流行于山东半岛黄海之滨,为胶东百姓所喜闻乐见。早年当地民谣唱道:“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早已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戏码。海阳大秧歌也属“跑秧歌”,表演者男女混搭,但有大场子和小场子之分,大场子为群舞,声势浩荡,锣鼓铿锵;小场子分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表演细腻,风趣幽默。
淄博周村、博山及济南章丘等地,自古流行表演形式颇为奇特的抬芯子,成为当地最受欢迎、影响力最大的扮玩项目。
鲁迅在《朝花夕拾·五猖会》中就写到了“高跷”“抬阁”“马头”,“抬阁”便是抬芯子。这一表演起源于明朝,清康熙年间最为盛行。其表现手法受颤轿启迪,是将铁杆固定于台式底座支架之上,再将表演者固定于铁杆上,看似立于他人头顶、手掌或脚尖之上,因远看酷似蜡台上的灯芯而得名。又因需多名男壮劳力轮流肩扛,故也叫抬杆。
抬芯子
抬芯子大致有四种形式,一是用特制的木方桌做底座,由四人抬行,名为桌搁;二是将铁杆绑缚在壮年男子身上,再将表演者固定在上面,谓之头搁;三是由众人抬一碗口粗木杠,杠上固定数个铁架,再绑缚各类角色演员,名为抬芯子;四是以车为底座,名叫车芯子。
为减轻重量,上抬杆的演员大多是儿童。身着戏服的小演员被固定在铁杆上,扛芯者走着秧歌步,小演员在上方做各种表演,表演内容大多取材于传统戏曲,如《小放牛》《三打白骨精》《穆桂英挂帅》《吕洞宾戏牡丹》《打渔杀家》《青蛇白蛇》《哪吒闹海》《梁山伯与祝英台》《王小赶脚》等。
还有一种转芯子,即表演者在芯子上翻跟头,也叫跟头芯子。
淄博周村扮玩《跑旱船》
济南章丘区文祖街道的三德范村,每年元宵节都举行扮玩活动。正月初七以后,村内十条主要街巷的居民便自发组织扮玩活动,每条街巷组织一支扮玩队伍,分别在中午和晚上走街串巷,相互比试。正月十四、十五两天是全村汇演,热闹异常。而芯子成为这个古村扮玩中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项目。
当一轮圆月挂于夜空之上,元宵节也进入最迷人的时段。街市张灯结彩,满眼火树银花,随处人山人海。宴饮中,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绝不能少,走出家门观花灯、猜灯谜,也是不得不进行的仪式。如唐人崔液《上元夜》诗云:“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过去,元宵之夜还有“走百病”的讲究,夜里城门都不关闭,平日躲在深闺的女子也不再被禁足,都会游走街头、过桥渡厄、登城头,因此元宵之夜也极有可能成为“定情之夜”。如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济南老乡、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表达则更为含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副会长、文化旅游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