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艳菊
大学时代,印象深刻的事情不多,但食堂里的鸡肉糊汤面却时常让人怀念。中午放学,和室友一起到食堂买饭,我总是会去窗口买一份糊汤面,慢悠悠穿过长长的林荫道回宿舍,坐在桌前细细品味。
那时的我并不快乐,但吃糊汤面的时候,一下子就平静了,现实的烦恼和忧愁都抛开了,只一心一意吃面,一心一意感受着糊汤面的美味。
鸡肉糊汤面和我小时候喜欢吃的稠面条很相似。稠面条就是汤面条下得稠一些,尽量煮久一些,煮得软软的、黏黏糊糊的。鸡肉糊汤面就是在这黏稠的面条上加了一勺鸡丁和香菇丁,但吸引我的并不是这些额外的搭配,而是汤和面融合后的浓厚醇香。
有一回,在朋友家吃饭,朋友的母亲做了一桌子丰盛的菜肴,最后又给每人端来一碗糊汤面。没想到的是,在一盘盘精致的大鱼大肉当中,简朴清淡的糊汤面最受欢迎,一个个吃得干净,连碗底的一点汤也喝了。
糊汤面是朋友年迈的姥姥做的,姥姥从乡下来,朴实开朗,要我们都尝尝。
饭后,和姥姥聊天,问她的老家是不是和我同一个地方。
姥姥点点头,说:你怎么知道呀?
我说,您的稠面条告诉我的。
姥姥哈哈笑起来,我也跟着笑起来。我们都为这个小小的美好的秘密而开心不已。
朋友的姥姥因为和我是同乡,对我格外亲切和关照。那几年,我常去朋友家,姥姥总要张罗着给我们做糊汤面吃。有时候不开心了,就会找个理由去看看姥姥,姥姥一边做糊汤面一边问长问短。坐下来吃糊汤面的时候,她就坐在对面看着我,慈祥的眼神能化解全世界的悲伤。
一碗糊汤面吃完,人的心境就不一样了,温温软软的,像从和煦的风里走来。
后来我离开那个城市北上,姥姥不多久也回了老家。这一别,就再没见过那位温暖慈祥的老人了,和朋友也早已疏于联系。老人的糊汤面和明朗的笑脸却时常浮现在脑海里,让人感念尘世的善良和温暖。
前些日子,吃饭不及时,有时候忙起来错过饭点便不吃了,没想到一向胃口很好、吃吗吗香的我竟出现了肠胃不适的情况,这时候,又想起了糊汤面。
晚上下班,根据厨房里的食材,做起了糊汤面。面需要手擀,先和好面放在一边。大蒜切片,两个西红柿切粒,一根茄子去皮切成条,拌上面粉,小葱切成葱花。
然后开火,炒锅里倒入油,先炒拌上面的茄子条,炒软盛出,再把蒜片用热油爆香,放入西红柿粒,炒出汁后,加入盐,加水,再把炒软的茄子条放入锅中。
这边大火把水烧开,那边开始擀面,面擀好,水也开了,正好可以下面。面快煮好的时候,把葱花撒到锅里,这一点缀,色香味俱全了。关了火,再放些醋和香油,屋子里到处都弥漫着糊汤面浓郁的醇香。
一碗面吃下去,出了一身汗,却是身心舒泰、平和安宁。
糊汤面就是这样一种令人安妥的朴素的饭食,总是在你受伤的时候,默默地安慰着你。就像游子们心灵上住着的故乡,在外边失意困顿的时候,可以安慰自己,在这世上,最起码还有这样一处温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