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不但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政绩卓著的政府官员,尤其在任齐州(即济南)知州期间(1071—1073),他对济南的社会治安整治、利民工程修建、减轻百姓负担、名胜景点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还写出了许多赞美济南的经典诗文,在济南留下了不凡的政绩和文绩,深受百姓爱戴。

在曾巩主持下,当时的济南兴修了不少利民工程。如他在明湖北面修筑北水门,根除了市区北部的水患;又修筑桥梁,改建驿馆,开通由长清去城)、直达魏州(今河北一带)的官道,大大方便了济南与各地之间的交通。熙宁六年(1073),曾巩还在济南西南的泺水之滨修建了“历山堂”“泺源堂”,大大方便了外地到济南公务和旅游的宾客,并写《齐州二堂记》以记之,赋予这宏丽的殿堂以深厚的文化意蕴。


在任济南地方长官的两年时间内,曾巩跟济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十分喜爱济南的山水名胜,诗集中有许多咏唱泉城风光的佳作。诸如大明湖、趵突泉、金线泉、舜泉、漱玉泉、鹊山亭、水香亭、北渚亭、芍药厅、华不注山、灵岩寺等著名景点,都在他的诗篇中留下了引人注目的倩影。正如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所言:“曾子固曾判吾州,爱其山水,赋咏最多,鲍山、鹊山、华不注山皆有诗,而于西湖尤焉。”

曾巩咏名泉的诗有多首,其中以《趵突泉》一诗最为著名:“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湿常早,涧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少际涌如轮。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诗中说,玉符河水自地下流来,从趵突泉中喷涌而出。这泉水冬天也是温的,能使蔬菜照常生长;这泉水又异常清洌,用它泡出的春茶味道更为清香。这清清的泉水流经路旁,如明镜可鉴,池中的泉水日夜喷涌,像车轮飞旋。正是在这世所罕见的“风水宝地”,当年齐、鲁两国国君曾为边界问题谈判会盟;而泉边的娥英祠又有娥皇、女英的动人传说故事,这更令世人不胜惊叹。全诗由趵突泉的水质、功用写到它清澈喷涌的景象,末句又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作结,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趵突泉的美丽壮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曾巩《局事帖》

曾巩的另一首《金线泉》,是最早写金线泉的诗。诗是这样写的:“玉甃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已绕渚花红灼灼,更萦沙竹翠娟娟。无风到底尘埃尽,界破冰绡一片天。”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山水画卷!你看:金线泉上总是浮动着蒙蒙的水汽,蜿蜒的金线在水面上摇曳。白云倒映在水中,与缕缕荇藻相依相伴;弯弯的月亮映入池中的金线上,如同弓上了弦。金线纠缠着倒映在水中的繁花、翠竹,显得花更鲜艳、竹更秀美。静静的泉水清澈见底,了无纤尘,倒映在泉中的蓝天像一片透明的薄纱,被金线从中间划破……诗中巧用贴切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金线之奇和金线泉独特的美容秀姿。

曾巩还写过一首《舜泉》诗,借咏舜泉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山麓旧耕迷故垄,井干余汲见飞泉。清涵广陌能成雨,冷浸平湖别有天。南狩一时成往事,重华千古似当年。更应此水无休歇,余泽人间世世传。”诗人来到历山脚下,凭吊舜耕历山的遗迹,感慨万千。尽管舜耕过的田垄已看不到了,但他开凿的井泉还照旧在流水。这舜泉之水不但汇集成美丽的大明湖,而且还有致雨的神力。如今尽管大舜已经死去很久,但他的业绩千古不朽,他的恩泽会世代留传。诗人所表达的,正是济南百姓的心愿。

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时,还写过一篇《齐州二堂记》的散文,详细探究了趵突泉水的来源及它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讲述了在趵突泉边建历下堂、泺源堂的起因及命名的根源,并得出了“齐多甘泉,冠于天下”的结论。文中说:“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可见,“趵突”这一称谓当时还只在民间流行,是群众根据泉水喷涌的声音,用“噗嘟”“咕嘟”之类的象声词来称呼泉。曾巩直接将民间流行的语汇用于诗文创作,正式将古槛泉改称“趵突泉”,使得“趵突”一名从此日益响亮,并广泛流传开来。

曾巩的爱泉情结,还体现在他写的其他诗文中。如他在《西湖纳凉》一诗中写道:“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虹腰隐隐松桥出,鷁首峨峨画舫行,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诗中主要写盛夏在大明湖边避暑纳凉的情景,通过写鱼戏、鸟啼、新浪、绿荫、松桥、画舫,将盛夏大明湖描绘得充满生机。特别是尾联两句,诗人说他最喜欢在晚凉的清风里,嗅着阵阵荷花的清香,听那趵突泉哗哗的喷涌声……“紫荷香里听泉声”,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诗人笔下,大明湖和趵突泉并肩比美,紫荷与泉声交相辉映,进一步写出了济南湖光泉色的美丽多姿。

(本文作者为济南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